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5月14日 星期二

随着一批国际合作育成的粮经作物新品种登上农业舞台,云南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变得更加丰盈——
国际科技合作

增色高原特色农业

陈云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14日   第 02 版)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专家在云南指导工作
  (云南日报供稿)

  合作结硕果 百姓仓廪实

  粗壮的棒子上籽粒饱满,吃起来甜糯可口,唇齿留香,这就是“甜糯888”;同一穗具有5种颜色籽粒,各项品质指标均超过国家食用玉米一级质量标准,“云甜玉一号”让人过目难忘……随着不断加深的国际合作,利用外引种质选育的高产优质杂交玉米品种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我们的餐桌上精彩亮相。

  玉米作为云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全省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多年来,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南非南塔大学等国际机构开展合作,承担了亚洲玉米协作网项目、全球挑战计划项目、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项目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涌现的优质蛋白玉米、超甜玉米、高油玉米等杂交玉米新品种,有不少便是国际合作创造的成果。

  3月下旬,在德宏举行的云麦品种境外和国内现场观摩会获得成功。业内人士评价:云南麦类育种成果突出,推广应用广泛,为云南桥头堡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通过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40余年合作,云南已经成为我国直接应用该中心品种的最大省份,生产上85%的自育麦类新品种都含有国际玉米小麦改育中心育种材料血缘。合作期间,世界知名慢锈病育种家Riva Singh博士、国际干旱农业研究中心大麦育种家Flavio Capettini博士多次到云南指导麦类育种研究,省农科院利用外引种质育成的“云麦57号”、“云大麦1号”等麦类新品种已遍布云南。从强筋小麦到弱筋小麦,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各种面点里,同样闪现着国际合作的身影。

  国际味儿浓 云南果蔬香

  草莓、红梨、柠檬、辣椒、大白菜……这些在各大菜场都可见到的新鲜果蔬,也或多或少带有国际合作的烙印。就拿眼下正当节令的新鲜蚕豆来说,蚕豆炒腊肉、豆米酸菜汤,在这些让我们一饱口福的菜肴里,也有国际合作的功劳。食用豆作物作为蔬菜,可算得上是云南省外销量最大的大田蔬菜种类。从蚕豆、豌豆、芸豆(菜豆)、豇豆到木豆,迄今为止,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已执行了18项豆类引智项目,育成了一批叫响云南的豆类品种,在全省的推广面积日益扩大。

  与韩国庆尚北道农业技术院合作选育的草莓吸收了日本、美国草莓的优点,既好吃,又耐储运,芳香扑鼻;与新西兰皇家园艺所合作选育的云南红梨,汁多、肉细、质地甜脆、耐储运,口感纯甜或酸甜适中,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目前,“云红梨1号”在省内推广的同时,更跻身国际高端果品市场,出口国外。

  合作启新篇 科技惠民生

  3月28日,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与韩国庆尚北道农业技术院在昆明签订《辣椒和果树育种与区域适应性试验》合作协议,双方将相互交换辣椒和果树(主要是柿子和蓝莓)资源并进行评价、利用,共同选育辣椒和果树新品种。此举,揭开了园艺国际合作新的篇章。

  “中韩药用植物提取库建立”、“中美甘蓝型油菜种质创新研究”、“中法云南南部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农业科技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热带水果良种引进及示范推广”……屈指算来,云南省在农业科技方面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为数不少。这些项目充分发挥了合作的纽带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局面,为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农业科技桥头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渐深入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精彩呈现的农业研究成果,让云南人吃有口福,享有实惠,更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精彩南博 即将绽放
中国企业看南看
桥头堡资讯
增色高原特色农业
责编:孙懿 李尧 邮箱:rmrbly@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