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我的“与谁轩”

唐宝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10日   第 11 版)

  说来惭愧,尽管已经拥有了几千册藏书,但我至今也没能拥有一个独立的书房。我现在所谓的书房,只是我卧室里的三个书架,我的书,就静静地待在那里,陪我一起走过所有寂寞的日子。

  第一排书架上,放的是常用的一些书籍,主要文史哲一类。放在最上端的,是我最喜欢的《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精装本,一共18本,是多年前我花900多元买回来的,买到家后,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一字不落地把它们读完,我的思想从此便留在了先生那里。

  紧挨着《鲁迅全集》的,是民国文化类书籍,近些年来,我对民国那一批学术大师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继买了100多本这方面的书籍来阅读,有岳南的《南渡北归》系列,有刘宜庆的《绝代风流》,有游宇明的《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时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那些学术大师们风骨、言行,令我赞叹不已,人生最大的局限性,是不能选择自己所生存的时代,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那些大师们相遇。

  再往下,就是一些学术性较强的书。除了老庄、孔孟、朱程的著作之外,还有叔本华、尼采、齐克果等一些西方哲学大师的译作。虽然哲学不是我的研究方向,但我一直认为,无论从事什么研究,都离不开哲学。

  几千册书,三个书架是放不下的,所以,有一部分书就放在了床下、床头以及书桌边,放眼望去,整个屋子就是书的世界,只有床是供睡觉的。床边放着一张电脑桌,桌上放着一台电脑,是用来写作的,每当我读书有了思路,就会坐到桌前,将思索变成文字。正对着房门的那面墙上,贴着一副对联:“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我给自己的“书房”取了个名字,叫“与谁轩”,听起来有种孤独感。但我想,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就应该接受孤独的生活,享受孤独的意境,并最终超越孤独。

  书房所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架构,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世事喧嚣,人生寂寞;书香盈梦,岁月如诗。作为一个清贫的读书人,我的蜗居别无长物,只有满架的书静静地立在那里,那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书。室不在大,有书则香。在书香中沉醉,在书香中穿越浩瀚的历史长河,与先哲大师们倾心相谈,润泽疲惫的灵魂,抚慰孤寂的心灵。这就是我的书房,不大,也不华丽,却寄托了我所有的思想和情感,温暖了我所有的记忆。

基辛格眼里的中国
将来的生活都可以打印
沙丘小屋外的风景(阅读笔记)
重新确立黄庭坚的书法地位
我的“与谁轩”
责编:张稚丹 邮箱: 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