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沙丘小屋外的风景(阅读笔记)

邓 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10日   第 11 版)

  周末无事,去书店闲逛,无意中看到贝斯顿著、程虹译的纪实散文集《遥远的房屋》,我立刻被其对远古自然的崇敬、对一种简朴而又充满诗意生活之丰富想象所打动。

  亨利·贝斯顿出生于1888年,美国著名自然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遥远的房屋》、《北方农场》、《圣劳伦斯河》、《药草与大地》等多部优秀著作。美国文理科学院因其在文学中的突出贡献授予他爱默生-梭罗奖章。其中《遥远的房屋》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1925年,人到中年的贝斯顿在马萨诸塞州东南部的科德角半岛,濒临大西洋的一片海滩的沙丘上建了一所简陋的小屋。起初,他只是想在翌年秋天住上一两个星期,并无作为长久住所之意。然而,两个多星期过后,贝斯顿却迟迟没有离去。因为,那片土地及外海的美丽和神秘感令他心醉神迷。那里常年举办着美妙绝伦的自然的盛会:大海的潮起潮落,涌向海滩的滚滚波涛,迁徙而来的成千上万的各种鸟类,大海上难得一见的零星过客。

  贝斯顿笔端的自然,有着一种史诗般的壮丽。秋季的壮观、冬季的风暴、春季的神圣、夏季的繁茂,海滩及大海四季景色,一切都那么真诚而妄为。既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也揭示了大自然的冷酷与无情。正如该书的中文版译者程虹所言:“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旋律的21世纪,《遥远的房屋》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兴趣,还有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与领悟。”

  人类只不过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大自然并不是“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更不是“宇宙的一切为人而存在(人择原理)”。人类和其他低等动物,如鱼类、昆虫甚至细菌都发现了共同的祖传基因。包括人类在内的现存动物界,都是地球生态环境的产物。科学界的共识是,地球生态系统是地上一切生物的摇篮,人类生存进步之桴。在生活与时光的历史长河中,它们是与我们在自然界休戚与共、敷衍生息的不同种族,被华丽的世界所囚禁,被世俗的劳累所折磨。让人心神产生强烈震撼与共鸣,体会也很深。

  随着时光的推移,《遥远的房屋》读者日益增多。到1949年已发行了11版。在近代,随着自然文学热的不断升温,《遥远的房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是经典的力量。美国生物学家、自然文学作家雷切尔·卡森称《遥远的房屋》是唯一影响她创作的书。当然,最令人心动的还是贝斯顿叙述语言的无穷魅力。他的著述是一种当今社会久违了的精耕细作,有时他花整个上午的时间来推敲一个句子。所有的客观记录与语言描述生动优美,细节传神;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读来如同欣赏一幅美丽的织锦。

  可以说,《遥远的房屋》明确向读者传递着这样一种讯息:放纵的工业和人为破坏时代其实并不是人类的福音时代,人类只有完成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的根本转变,才是生息之本。因为大自然是生命之源,人类之家。

基辛格眼里的中国
将来的生活都可以打印
沙丘小屋外的风景(阅读笔记)
重新确立黄庭坚的书法地位
我的“与谁轩”
责编:张稚丹 邮箱: 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