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寻知三苏园

本报记者 孔晓宁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07日   第 08 版)

  图为三苏坟外景

  文章千古事,翰墨耀春秋。这句话用在北宋大文豪苏轼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时至今日,不仅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豪放诗词,依然脍炙人口;就连他当年的遭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游人仍因他而蜂拥;他的一代文章与功德故事,还在不断地被搬上舞台与荧屏。

  我与许多国人一样,也曾一次次地“会”过东坡先生,这次来到他的终老之地——河南郏县三苏园,却还抑制不住再度赴会的兴致。

  步入三苏园,首见一湖,呈耳状,据说是寓意东坡先生聪慧过人。湖面66亩,正合先生阳寿。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小岛到堤岸的距离为6.25米,与先生葬郏时间1102年6月25日正好吻合。

  如此精心刻意之作,园内比比皆是。如东坡中年布衣像,面向西南昂首挺立,既显敢作敢为之态,又露思乡思友之情。据介绍,当年塑像时,用时不多不少正好66天。塑像所立山岗,旧称峨眉山。东坡先生当年路经此地,见四周芳菲罄逸,一问地名,巧与老家青山相同,遂定终老于此。他在常州病殁,家人遵嘱迁厝于此。后来,弟苏辙的遗骨、父苏洵的衣冠又先后合葬一处,于是就有了三苏园。

  苏氏三父子同属“唐宋八大家”,园子随处可见的诗词书画和名家所撰对联,自然漫溢着书卷之气。但令人费解的是园内层出不穷的奇异现象。如1986年建起的东坡塑像,落成不久,四川眉县即来人“省亲”。他们行过三拜九叩之礼,步下25级青石台阶,突然听到脚下传来“咯哇”“咯哇”的回声。据当地人辨识,这声音,与消失已久的郏县崇正书院的“哈蟆踏”竟十分相似!如今,“金蛙迎宾道”已被列为全国四大回音地,其成因却仍是个谜。

  广庆寺大雄宝殿前的“神龟显灵”,同样令人惊异。明朝时,三苏园内的广庆寺立碑以志三苏父子功德,命一石匠雕刻碑座(赑屃)。石匠选用上等青石为料,精雕细刻,完工即运至三苏园,赑屃头部竟然神奇般地变成了棕红色,而且历经千年颜色不变!人们都传这是神龟显灵,喻示大文豪聪明透顶。现在,来往游人都爱摸一摸那红顶子,接接灵气。

  三苏坟院内的“苏坟夜雨”更是一绝。这个院子约有四五亩地,遍植翠柏。奇怪的是,这些不同年代的柏树,全都向三苏家乡的西南方向倾斜,难道草木也通人情?而且夜深人静之时,柏树林中总会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早有词记述此景:“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联想到苏轼因文字狱身陷囹圄时,给弟苏辙诗中曰:“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诗人的心愿与感怀,在他身后居然全都化作了现实。这种阴阳之合,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如今,游人来三苏园,大多其实是奔着苏轼去的。这在情理之中,因为苏轼比父兄的文学成就更大。不过,我们眼前的游人并不多,导游说平时也大致如此。稍作分析,这并不奇怪。苏轼既然以诗词书画雄冠华夏,因敢谏事功名传千古,人们多看看先生存世的2700首诗、340多首词,多读读相关历史故事即可,他的墓地,是可看亦可不看的。

  上世纪末,三苏园请国内百多位造诣高深的书法家,书写了180余幅苏轼的诗、词、文,并刻碑成林。其中启功先生挥笔而就的是东坡名句:“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谁知圣人意,不在古书中。”不知何故,三苏园最初收到的启功手笔,“谁知圣人意”中的“知”居然空缺!经园方提醒,启功先生又给补上那一字。并对左右感慨:“在东坡面前,我确是少‘知’啊。”

  一语中的。像东坡那样学知,该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啊。

世界的梵宫 梵宫的世界
寻知三苏园
仙寓山听涛
莎翁故里行
责编:栾峰 邮箱:luanfeng56@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