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考古遗址质疑多

让考古远离喧嚣

晓 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03日   第 15 版)

  出土的墓志铭

  新发现的隋炀帝墓

  古墓出土的文物鎏金铜铺首

  近日,扬州市文物局宣布,在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发现隋炀帝陵。消息公布不久,众多质疑就蜂拥而至:为什么墓制规格这么寒酸?为什么墓主遗骨不见踪影?墓志铭上也有诸多疑点。

  曹操墓风波未了,隋炀帝陵又引来吐槽。

  近年来,多地考古遗址纷争跃然纸上。考古这门古老的学科也走进大众视野,成了茶余饭后热议的对象。

  

  三地称是隋炀帝陵

  对于此次隋炀帝陵的发现,作家马伯庸在微博上就公开质疑:“墓志上说‘隋大业十四年’,但大业十三年李渊就拥立隋恭帝杨侑登基,称杨广为太上皇,改元义宁。就算不写唐的年号,起码也得写义宁二年吧。”

  事实上,扬州此前已经有了一座从清代起便被官方认定的隋炀帝墓。“老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与这次发现的陵墓仅相距6.5公里。这座陵墓最初是由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考证的,依据是史书上标注的位置,和对周边村民的走访,并在此立碑。上世纪70年代,有考古专家来此考证过,认定是隋炀帝陵,并将这里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隋炀帝陵风景区1999年对游客开放,目前是国家2A级风景区。

  除了扬州境内的这两座隋炀帝陵,陕西境内也有一座隋炀帝陵。该陵位于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西塬上,曾竖有清乾隆陕西巡抚华沅书“隋炀帝之陵”石碑,陕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县志记载,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22年命其子李世民迁葬炀帝于此,与隋文帝杨坚的泰陵构成一脉之穴,遥遥相望。

  这三处隋炀帝陵,亦真亦假,之间又有什么联系,都有待更多考证。

  大众的关注与质疑

  作为隋朝仅有的两位皇帝之一,隋炀帝杨广也许未曾料到,他的功过是非成了史学界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名气大、传奇多,即便千年之后,关于隋炀帝的一切依旧能激发大众的浓厚兴趣。因此,此次隋炀帝陵发掘受到很大关注也理所应当。人们期待考古工作能够拨开谜团,还原历史真相。

  但大众对这样一个考古发现有质疑,也是正常的事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即使像考古这样的“冷门学科”,也日益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和渗透。眼下保护文物之风盛行,层出不穷的发掘、发现,各项大的保护举措,让人确实感受到了文明与进步;但很多为了保护而保护,甚至醉翁之意不在酒,借考古、保护之名,行炒作、扬名、得利之实,让考古变了味。在一些地方,考古和商业开发已经出现了联姻的倾向和可能。

  让考古远离喧嚣

  考古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范。近年来,不少学者呼吁,考古研究要立足田野发掘和研究工作,抛弃浮躁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哗众取宠。

  同时,考古也不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有人戏称考古学“小才做不了,大才不屑做,中才足矣”。其实,任何人只要对历史有兴趣,都可以参与到考古发现的讨论中来,只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具备一些文物考古的知识,做足功课。

  大众对历史的关注,对历史谜团的好奇,拉近了专业考古与普通百姓的距离;但过分的喧嚣,又难免让研究工作受到影响。考古结论的得出,需要发掘出土的文物以及相关的众多文献资源作为印证。这些工作,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新发现的隋炀帝陵的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始,诸多疑团也许不必马上下结论。据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露,新“隋炀帝陵”的考古现场已采取封闭保护措施,以确保考古工地安全。扬州市文物部门联合国家有关专家已完善了考古计划,并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要求,科学有序地进行下一步的考古工作。

让考古远离喧嚣
走读秀水“状元村”(中国最美古村)
京剧:传承,更需创新
“樊敏碑阙”被震断
芦山震区文物损毁严重(文化地理)
核雕传承舟山村(中国民间工艺)
中州派古琴曲打谱演奏会举行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