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华人“国际海鸥族”:

想说快活不容易

孙少峰 马红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4月29日   第 06 版)

  图片来自昵图网

  图片来自西部网

  图片来自中新网(孙语晨制图)

  据英国华文媒体报道,旅英华人中,有一群“空中飞人”,他们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在英国和中国之间频繁往来,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海鸥族”。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只见于英国。随着华人更多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过着“海鸥式”的奔波生活。

  频繁奔波为哪般?

  中国人向来向往安定和乐的生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奔波不停呢?

  重庆大学的熊老师是“国际海鸥族”中的一员。因为同时兼任英国大学的讲师,他一年中1/4的时间在中国,3/4的时间在英国。像熊老师这样的专家学者,是“海鸥族”中的代表人群。熊老师表示,因为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学者之间的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

  除了学者之外,商人自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散落在世界各地,成为“海鸥族”的一员。

  华人“国际海鸥族”不光从中国出发,也日益呈现出“回迁”之势。因为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华人将生意转向中国市场,但是他们的家人还生活在国外,因此也会在居住国和祖(籍)国之间来来往往。

  与此同时,华人去第三国定居的情况也日渐增多。据日本华文媒体报道,在日华人最近去第三国定居的势头也愈演愈烈。由于日本并不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较为苛刻,虽然是一个挣钱工作的好场所,但不适合于定居。因此之故,很多华人选择移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社会福利好的国家,但是仍然在日本工作,两头奔波,一头“安居”,一头“乐业”。有华人表示,“这样虽然辛苦些,但是拿着比加拿大高2-3倍的工资,也是值的。”

  奔波,劳心又劳力

  在世界各地来往迁徙,看起来像海鸥一般自由无拘,实则也深受其“累”。

  “国际海鸥族”们一方面享受着不同文化交际圈的浸润,享受两个国家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也因为居无定所的生活而饱受困扰。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人都在“两地时差”中备受煎熬,因为同时生活在两个时区,两地都有往来,因此不得不照顾两地的时差,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非正常的作息习惯,这让“国际海鸥族”们叫苦不迭。

  熊老师就此表示,“中国休息了,英国还是上班时间,我在中国期间常常需要加班到凌晨2-3点才能处理完英国的事情,在精力上是一个问题。”

  在英国的喻先生看来,“居无定所”是对体力和心力的双重考验,这种生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还有家人的牵挂都是令他困扰的地方。对于分居两地的夫妻来说,长久的分离使双方都处于一种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的精神状态之中,对于家庭生活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不仅如此,华人“国际海鸥族”往往面临的是生活方式迥异的社会。这就需要具备在两种生活模式之间切换自如的超强适应力,这对不少人来讲是一个考验。供职于一家英国公司的赵小姐表示,挑战不仅在于中英文之间的来回切换,还在于待人接物的各个方面。

  准备好再出发

  同是“国际海鸥族”,大家的感受却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当“海鸥”是情非得已,因为事业、亲情很难兼顾;也有人乐在其中。虽然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切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是一种难得的生活体验。不少人也愿意享受这样的自由生活,希望能够同时享有两地的信息和资源,通过自己的整合配置,过上理想的生活。

  也有的人并不喜欢这样的“双城生活”,但是因为工作性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得不奔波在路上。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海外,面临着两地分居的现实。因为国内的就业机会更多、经济发展态势更好,所以不少人选择将妻儿留在国外,自己在国内打拼,颇为无奈。

  对于“国际海鸥族”来说,奔波的路上还需仔细思量,尽量在追求理想和维系亲情之间取得平衡。“海鸥族”家庭恐怕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他们往往要在体力、金钱和心灵上付出比一般家庭更大的代价。如果无法改变现实,那就要积极融入两地的生活,这样才能保证生活品质。如果顾此失彼,可能会被漂泊感所困扰,得不偿失。 

想说快活不容易
华人社会的重要支撑(观海亭)
南非华侨华人为芦山捐款
世界华裔小姐大赛启动
跨国两代人 育儿分歧多
宁波海事法院
拍卖公告
宁波海事法院拍卖公告
责编:孙少峰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