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台二代“回去”还是“回来”?

简心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4月26日   第 09 版)

  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加深,在大陆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台二代”。他们是台湾人,却从小就跟随父母来到大陆生活、学习。长大后的他们,回到台湾却发现自己“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语举止,甚至是思考方式,都一点一点地和故乡渐行渐远”。近日,有“台二代”投书台湾媒体,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和纠结。

  ——编者  

 

  清明回台扫墓,从北京到香港转机去台北。在等待过关的时候,又一次,我早早将自己的两本绿色证件拿出来,紧紧攥在手中。和往常一样,在满是红色证件的队伍中,这果然引起了一些人的注目。

  是的,这是我小小的病态癖好──在大陆成长,平时想尽办法让自己和其它人一样,只有在这个时候,恨不得昭告天下我是台湾人。

  可是扪心自问,除了手中的证件,我有什么底气能这么说呢?13年来,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语举止,甚至是思考方式,我都一点一点地和故乡渐行渐远。

  现在,我住在北京而不是台北。我念的是北大而不是台大。我使用拼音而不是注音符号。我上人人网和QQ而不是脸书和MSN。我说的坐的是地铁而不是捷运。我知道移动和联通却不知道中华电信和台湾大哥大。我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河南、广州,却从来没坐火车从台北到新竹、台中、台南。我在中国银行存钱,却不知道台湾的银行下午3点半就停止营业。

  是的,这些不过是生活习惯而已。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可是当超商的店员听不懂我说话;当水平书店的老板问我:“小弟,你是大陆来的吧?”当我在淡水买铁蛋,热情的小哥说:“你从哪里来?啊,本来就是台湾人?真的吗?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当我看不懂公车站牌,上了车总是忘记先看看是上车付费还是下车付费就刷卡,下车又总是忘了和司机叔叔说谢谢……当这些事一而再地发生,它们好像就不再只是不同的生活习惯,而是逐渐积淀成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我在这头,台湾在那头。

  小时候,来大陆是父母的决定,我和弟弟没得选择;现在长大了,回台湾可以自己做主了。可是,我已经弄不清楚,到底是“回去”,还是“回来”?

  在大陆同学和同事的眼里,我依旧是,也必须是,一个台湾人,一个外在于他们的“他者”。而回到台湾,我还是“你们”,是不属于“我们”的那个人。

  可是我仍想问:我是谁?

台二代“回去”还是“回来”?
“微公益”吹动两岸
咖啡花开
两岸生活小词典
责编:李炜娜 邮箱:liweina@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