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纽约世贸大厦轰然倒塌,自此,全世界进入了反恐模式。2004年以后,“脸谱”、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和微博客“推特”相继问世。可以说,如今的反恐战争已经进入了社交媒体阶段。反恐遇上社交媒体,成效几何?
当地时间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现场发生连环爆炸案,“为波士顿祈祷”一时间成了社交网站上最热门的标签。
人们惊叹于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上迅捷的反应速度,它不仅为民众获知信息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为救援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据报道,此次马拉松比赛有参赛选手和观众两万多名。爆炸发生后,电话线路拥堵致使不少人与家人失去了联络。社交媒体在此时大显身手。
爆炸发生数分钟后,波士顿警方的官方“推特”和“脸谱”对此案的最新进展进行实时推送,并且发布了逃生指导和警力布局信息。
谷歌也推出寻人服务,人们可以通过点击“我正在寻找某个人”和“我有某个人的信息”发布消息。爆炸发生不到8小时,已经有5000名网友参与寻人活动。
尽管社交媒体中也存在虚假信息,但它在恐怖袭击发生时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反恐专家表示,在这次爆炸事件中,社交媒体重塑了美国的反恐应急模式,激发了公众的创造性应对能力,从而辅助政府采取有效措施。
社交媒体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人们得以在恐怖袭击发生时互通有无,守望相助。但如果这一特点被恐怖分子利用,后果则不堪设想。
2011年孟买恐怖爆炸中,巴基斯坦极端恐怖分子就是用黑莓保密信息来传送消息;伦敦骚乱中,年轻人也通过黑莓消息系统传送集会信息。警方称,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是犯罪分子保持联络的手段。
然而,大部分社交媒体都有很强的开放性,这也为各国进行网络反恐提供了可能。
在运用社交媒体反恐方面,美国占据独特的优势,因为全球最主要的社交媒体“脸谱”、“推特”和Youtube的服务器都在美国。
英国也运用各种方式从社交媒体中获取有价值的情报。如情报部门利用社交网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国际恐怖分子数据库,通过社交网络分析程序梳理其微博关注和网络聊天的对象,找出其中的关键人物。
情报部门还可以对目标人物的聊天记录进行进一步分析,预测可能发动的恐怖袭击活动。分析称,互联网上的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将成为未来情报战的又一个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