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台南一夜

陈晓星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4月19日   第 09 版)

  “三叔公的家”

  有多久了?夜晚没有蛙鸣,清晨没有鸡啼,睡梦中不会传来狗吠,暗夜里不会划过萤火……近日,夜宿台南市白河区“三叔公的家”,从钢筋水泥中重回土地的怀抱,领悟台南乡村深藏的生机与启示。

  “三叔公的家”是一家民宿,类似大陆的“农家乐”,虽然不比星级宾馆,但卫生条件绝对上星。地板擦得闪闪发亮,卫生间一尘不染。

  “三叔公的家”面对窄小的乡间水泥路,其余三面都是稻田、莲田,躺在床上,莲花、水鸟尽入眼中。主人知道田地的优美和价值,装饰门口柜台的是一把稻穗,屋前开两方小小的莲池,前后两排房子间是一大片草坪,一棵小叶榄仁树在草坪上撑开绿盖,屋檐下散放着木桌条凳,供客人进门前换拖鞋或泡茶、看风景、聊天、发呆。

  白河产莲,“三叔公的家”开出的饭也离不开自家的莲田,莲子饭、清炒莲梗、莲子蒸肉、莲子烧白萝卜、干炸藕片,又端上来一条鱼,“这回没莲了吧?”主人笑:“是用藕粉勾的芡。”台湾近几年推动农村转型,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城市,而是深挖当地的资源,包括土产、民俗、老房子,重组整修,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三叔公的家”便是一例。

  比如“三叔公”这个名字便有深意,因为台湾的生育率连年降低,少子化令“三叔公”这样的称呼越来越少,民宿主人的父亲被乡人称为“三叔公”,民宿便以此命名,记录传统农业社会,给都市人新鲜的感受。民宿不设卡拉OK、扑克、麻将这些城市消遣,只准备了泡茶桌和自行车,客人骑行乡间,穿越稻田瓜棚,晚霞在天,荷风传香,在田野间放空焦虑与妄想。

  “三叔公的家”虽然屋内整洁方便,但走出门如一般农家不设照明,记者于夜色里在大门口犹豫,坐在檐下的一位中年人在背后说:“贵宾,出门可以看到萤火虫噢。”言外之意黑暗里没有危险。我谢过他走入暗夜里的乡间小道,蛙声唱和,宿鸟惊飞,一团团树木的黑影深深浅浅,没走出20米,只见星星点点的萤火虫从树影里、稻田上、小路上飘起,有的几乎伸手可及,这些文艺电影里爱用的画面变成实景,再麻木的人都会起如梦如幻之感。

  但乡村的生活并非桃花源,自古至今,海峡两岸,农民土里讨食,最是艰辛。“三叔公的家”因为地处农田,有潮湿和水田的腥味,还有一种我分辨不出来的气息,是肥料?是植物腐烂?说不清楚。还是同行的台湾朋友聪明:“就是乡下的味道。”对!台南的白河虽是莲乡,但并非诗词里的十里荷花、户户珠玑,它有着属于乡下的味道,虽然并不怡人,但真实,提醒我们生活的根本所在。

  “这家民宿应该加入生态导览的内容,夜晚带领大家去认什么蛙在叫,什么鸟在飞,什么香味来自什么花。”同行的蔡先生是高雄人,一路上教大家辨认各种树叶,给大家讲蛙、鸟、鱼的知识。他说:“只有了解自己的土地,才能真正爱它。我们的土地不属于我们,是我们从子孙那里借来的。将来还给他们的时候,不能是有毒的,物种灭绝的。如果别的物种都死了,人也就活不下去了。”

  最爱后代的方式,莫过于留给他们一片没有污染的天地。台南一夜,蛙声一片,萤火点点,令人放飞思绪,上天入地,关于生命,关于土地,关于从何处来、往何处去。都市的夜是技术的,乡村的夜生机盎然。

台南一夜
“捷运之旅”品味台湾别样文化
台大校园:“傅钟”为谁而响?(台岛寻故人)
两岸生活小词典
责编:李炜娜 邮箱:liweina@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