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

城隍庙里品小吃

赖广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4月15日   第 08 版)

  上海城隍庙小吃,甜的小点、辣的抄手、素的菜包、臭的豆腐、黏的切糕,可谓是市井文化的缩影。

  一个周末,我乘地铁到城隍庙里转悠一圈,在挤挤挨挨的人群中,这里瞄瞄,那里瞅瞅,逛到脚酸腿麻,便找个小店品小吃了。

  我先要了汤包和糟螺蛳。城隍庙的汤包做工精细、小巧玲珑、皮薄馅多。包子内有少许油水,故称“汤包”。没吃过汤包的游客,难免有人吃之而不得法,要么是一口咬下去,烫得直吐舌头,要么是大咬一口而汤汁尽失。正确的吃法是,先小咬一口,咬出个小洞,就着它吸吮,把汤汁美美地吸咂品味了,再吃包子的皮和馅儿。如此这样,方能品其独特的美味。

  糟螺蛳的原料不是海螺,也不是北方的小螺蛳,而是中等田螺,以调制过的陈糟为主要调料烹煮而成。田螺肉鲜嫩劲韧,糟卤香味横溢,卤汁醇浓,肉卤同吃,更加鲜美。有论者因此感慨:田螺的味道恰恰是海、河兼备,正如上海的文化也是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有时,为了方便起见,也是为了吃到带着热烫的汤水的饭食,我就会选择四季常食的面条。在上海小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面食,一是夏季旺销的冷面。其制法为:将面条先蒸后煮,用冷风吹凉,加调味拌食。面条硬韧滑爽,十分可口。二是四季流行的热拌面: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虾米与煮熟的面条一起拌食,面条韧糯滑爽,虾米软而鲜美,葱油香气四溢,没有一样不让我大快朵颐,巴不得连碗也吞将下去。三是阳春面。又称光面,此面制法简单,在酱麻汤碗里盛上滚烫的面条,缀上碧绿的点点葱花即可。上海开埠以后,许多面馆对阳春面的汤加以改进,有用肉骨头熬制的,也有增加鲜鱼同煮的,汤浓味鲜。

  有时,我想吃油水充足而脆香耐嚼的食物的话,就会选油氽排骨年糕,它是用猪大排佐以小而薄的糯米粉年糕,经油氽,烧煮而成。

  与汤包齐名,而风格迥异的上海小吃,要数南翔小笼包了。小笼馒头(又称小笼包子),外形小巧皮子薄,呈半透明状,馅心选料讲究,调味认真。馒头分猪肉小笼及鸡肉小笼两种,鼓胀饱满,逗人喜爱,入口卤汁四溢,满口生津,滋味鲜美,与姜丝、米醋等作料同食,美味无穷。

  而源自宁波的各式汤团,更是令人叫绝。宁波汤团用上等的糯米磨成粉做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鲜爽可口,令人称绝。

  更有那柔韧有度的海棠糕,其外层是面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烘制而成由于模子的形状像海棠花,因而得名。刚出炉的海棠糕,表面撒着饴糖、芝麻、瓜仁等。呈咖啡色。

  还有高桥松饼,则用精白粉、熟猪油、绵白糖、赤豆桂花为原料,精细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

  徜徉在游人如织的城隍庙,品尝着上海当地的小吃,人人都会觉得,活在当下,值!

向中国游客招手
桃花岛探奇
清远落成高端健康基地
城隍庙里品小吃
责编:栾 峰 邮箱:luanfeng56@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