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他从未忘记爱你。”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有时连自己儿子都不认得。儿子带他去饭馆吃饭,父亲居然直接用手抓起盘中剩下的两个饺子,放进了口袋。“爸,你干嘛呀!”儿子不能理解。父亲却吃力地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饺子。”这就是公益广告《关爱老人·打包篇》为我们讲述的感人故事,深藏在父亲心底的爱,感动了无数观众。
本月15日,全国电视公益广告大赛暨公益广告论坛即将启动,将首次面向全国征集新颖优秀的作品。近期,5个中央级媒体还将分别成立“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制作中心,建立公益广告作品库。
60秒广告,小故事大感动
“看完《爸爸的谎言》,我感触很深,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的高严说。傍晚,高严坐在餐桌前,一边吃晚餐,一边看电视。一档综艺节目过后,电视中传来了一位老人苍老的声音。
“闺女啊,你放心吧,我啊,吃得饱,睡得香,一点儿都不闷。”“你妈妈出去跳舞了,你好好工作,不要担心我们俩……”其实,电话那头的女儿不知道,母亲住院了,父亲独自一人悉心照料。
这段仅60秒的公益广告,让高严想起了他“父母的谎言”。去年底,他的父亲住院手术,父母却一直瞒着他。“离开家乡工作,没能在父母需要我的时候尽孝,心里很不是滋味。”晚饭后,高严立马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近年来,主题多样、制作精良、创意新鲜的公益广告,走进人们视野。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30多个公益广告,播出时段总价值超过20亿元;2012年底至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主持人对话的形式,累计传送了7000分钟公益广告。
化解戾气,传播正能量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公益广告就已出现在媒介之上。企业、政府、社会团体都开始借助这一形式,进行大众教育,维护和宣传自身形象。
1986年,“别挤了,别挤了,为什么乘车总是这样难?”的公益短片在央视首播,中国公益广告开始诞生。2007年,当各种广告大战如火如荼时,一则名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脱颖而出,红遍大江南北。“妈妈,洗脚!”短片中小男孩清脆稚嫩的嗓音以及浓浓的孝心,成为民众多年忘却不了的记忆。
如今,公益广告已遍地开花。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以及公交车、户外广告牌、地铁电视上,公益广告随处可见。题材上,从爱党爱国、推进民主法制,到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再到关心就业、关爱他人等,各种题材无不涉猎。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然而我们并未“仓廪实而知礼节”,本该平静和谐的生活充满着戾气,插队加塞、铺张浪费、滥杀野生动物等有悖文明的现象司空见惯,而公益广告中的正能量为化解戾气开具了“良方”。
打破瓶颈,迎来美好春天
“坦率说,中国目前的公益广告正在快速发展,但总体不平衡,题材、主题、表现手法等还有待突破和创新。”在接受采访时,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广告学系教授张祖健如是说。
此外,要出好的公益广告,需要高昂的制作成本。从创意、文案、拍摄到后期制作与剪辑,一部有质量的公益广告片至少需要30万至50万元的投入,在缺少投入的情况下,媒体缺乏动力去做。
对此,复旦大学广告系主任程士安建议,我国应组建独立的公益广告专业管理机构,以广告协会为基础,成立公益广告专业委员会,制定公益广告媒体策略及执行计划。同时,对于积极参与的企业实行激励,由政府拨专项资金进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