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09日 星期二

浩气长虹 继往开来

——写在江上青诞辰102周年之际

静远 幽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4月09日   第 08 版)

  花岗岩雕塑
  纪峰作

  花岗岩雕塑
  纪峰作

  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位于江淮平原的安徽泗县(古称泗州、虹乡),曾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著名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无数革命先驱者为皖东北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作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奠基人、“人民英模”江上青,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2013年4月10日,是江上青诞辰102周年。在这个特殊日子里,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共同追忆江上青烈士“春水绿杨思故里,秋山红叶走征途”,满腔热血投身革命事业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战斗轨迹。

  

  最是一年怀念季。

  仲春的泗县,麦苗青青,豆花吐艳,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景。

  县城东北的刘圩镇,古老的濉河踩着春的脚步静静向东流着,仿佛诉说着令人难忘的“故事”。在河水拐弯地方有一个村庄,叫小湾。和许多村庄一样,它很普通,普通得如同一颗草儿,没有人在意它。可是,1939年8月29日,在一阵枪声中,一个英勇的身躯在这里倒下了,一腔报国热血也融入了这清清河水中……

  从此,这个地方被人们记住了,镌刻在了心里。这就是《泗县党史》、《泗县地方志》、《皖东北革命斗争史》等许多文献所记载的“小湾事件”。在这次事件中牺牲的就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奠基人,当年我党在皖东北的特支书记、特委委员江上青。

  泗县江上青纪念园。一个值得去寻访、拜谒、致敬的地方。在思念的季节里,人们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涌来,聚拢到纪念广场前,或鞠躬,或献花,或喃喃自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怀念之情。

  书香门第,投身革命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仙女镇一个中医职员家庭。父亲江石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有着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注重对子女的道德文化教育。他博学多才,不仅精通医术,喜好丹青,而且擅长诗文,在扬州广有诗名,著有《石溪诗词》传世。1918年9月,江上青入扬州琼花观小学读书,并随姑父朱右村学习唐诗、古文、由此奠定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自1924年9月至1928年夏,江上青又先后就读于扬州商业学校、南通中学、扬州中学。在校期间,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反对列强和军阀的学生运动。 

  1927年11月,他在南通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7月中学毕业,根据唐人钱起的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改名江上青。同年8月,他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江上青敢于直面流血和牺牲,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中共上海艺大党支部改组,被中共法南区委指派为支部书记。他积极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和革命宣传工作,并先后组织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等报刊。

  1928年至1929年间,江上青在扬州、上海先后两次被反动当局逮捕。在国民党的监狱里,枪杀革命者、折磨革命者已是寻常事,死亡每时每刻在考验着每一个人。江上青坦然面对,以诗言志。他对前去探望的同志说:“坐牢没关系,放出去再干!”他把在提篮桥监狱关押期间创作的诗集题名为《提篮曲》,表现出无产者置生死于度外的凛然气概。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步步紧逼的侵华日军及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造成的深重灾难,江上青满怀悲愤,写下了《前进曲》。这首长诗,和1934年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等诸多抗日诗歌一道广泛流传,犹如晓天号角,惊醒沉睡的人们,唤起了无数民众的抗战斗志。

  “七·七”事变前夕,他与陈素创办了《抗日周刊》。抗战爆发后,沪苏沿线城市相继沦陷,他又发起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宣传抗日。

  此后,他又与陈素率流动宣传团长途跋涉,到达安徽省政府所在地六安,得到了当时进步的省总动员委员会的指导,并与孟超领导的徐州青年工作团会合,在寿县、田家庵、颍上等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当时武汉《新华日报》发表文章,对江上青的工作给予了热情赞扬。1938年11月,江上青受中共安徽省工委的委派,随新任皖六区专员盛子瑾来皖东北。

  开辟淮北,贡献卓越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淮河以北、包括淮南、定远、怀远,津浦路以东、海郑公路以南、京杭大运河以西的安徽省东北部和苏北一部分地区,包括泗县、睢宁、五河、盱眙、灵璧、宿县、凤阳、嘉山、定远、怀远等10个县的全部或一部,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约300万人口。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建立较早的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四师东进苏北和西进中原的前进基地,也是阻止国民党东犯的前哨阵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抗日战争初期,我党就十分重视开辟这一地区。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江北的洪泽湖地带……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和毛泽东提出的在洪泽湖地带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安徽省工委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又相继派党员、干部和部队进入皖东北,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先后进入该地区活动的有安徽省工委派来的江上青、吴云邨、赵敏、吕振球等共产党员;有山东分局派来的杨纯、金明、孟戈非等共产党员及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有豫皖苏边区党委派来的张爱萍、刘玉柱等同志及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团。

  1938年11月,江上青、吴云邨、赵敏、吕振球、谢景鸿等中共党员受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张劲夫派遣,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盛子瑾来皖东北工作。在接受派遣后,江上青深知这一任务的艰险,行前写下了《自悼》的联语:“拼将瘦骨埋锋镝,常使英雄祭血衣”,表示要为党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秘密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皖六区专署和保安司令部建立了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江上青任书记,赵敏任组织委员,周邨任宣传委员。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也基本上以中共皖东北特支的成员为骨干。

  1939年1月,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成立,安徽省工委随之撤销。由于鄂豫皖区党委远在大别山区,交通阻隔,中共皖东北特支联系工作不便,江上青以一个共产党员无限忠于党、忠于组织的高尚品质,立即派共产党员朱伯庸北上鲁南,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联系,主动要求派干部到皖东北指导工作,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领导。于是山东分局决定组建中共皖东北特委,由杨纯任特委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

  江上青到皖东北后,公开身份先是文化科长,不久即任皖六区专员秘书兼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忠于革命、忠于党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或公开或秘密地开展工作,为我党我军独立自主地创立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他的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八大方面:

  ——建立党组织。江上青一到皖东北,就和同来的中共党员在皖六区专员公署内秘密建立了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特支在特定的环境下开展活动,很快就控制了一批地方武装,掌握了一部分基层政权。

  ——动员群众抗战。组织、组建一批抗日团体,带领当地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团结开明人士参加抗日工作。建立广泛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创办了皖东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培养大批抗日干部。先后培养了600多名青年干部。这些干部后来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同时创办了《皖东北日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委派中共党员掌握区、乡政权。江上青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取得了盛子瑾的信任。在1939年初泗县所辖的5个区政权中,即有4个区的区长是由江上青推荐的共产党员担任。

  ——秘密发展党员。以此壮大党的力量。

  ——建立和发展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组建了3个农民支队的抗日武装,其大部分由中共党员领导。后来赵汇川的3支队、徐崇富的特务支队等部队都编入了新四军,壮大了主力。

  ——促成了八路军、新四军进入皖东北同盛子瑾部合作抗战的局面。不久,新四军游击支队党政军委员会派豫皖边省委书记张爱萍、秘书刘玉柱等东进皖东北,同盛子瑾会谈后,达成了合作抗战的协议,在皖东北地区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9年,盛子瑾同皖东北的党组织达成抗日统一战线,引起泗县、灵璧等地的地主豪绅的恐惧和怨恨。同时,又与新桂系地方实力派灵璧县县长许志远矛盾激化。为了调解盛、许矛盾,以便合作抗日,稳定皖东北抗战局面,1939年8月29日,张爱萍主持了盛子瑾、许志远双方的会谈。盛子瑾抱有和解诚意,在江上青陪同下,由泗县管镇前往灵璧张大路赴会。许表面接受调解,答应团结抗日;双方都同意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和谈结束后,张爱萍劝盛子瑾从我军驻地马厂返回专署,以防不测。盛未听劝阻,带着卫队沿濉河堤东返,途径泗县小湾村时,突遭许志远预先策划的大柏圩地主王仲涛等反动地主武装伏击。江上青骑马奔行在队伍的最前面,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江上青为开辟以泗县为中心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我党抗日战争史谱写了光辉一页。

  1995年,中共泗县县委、泗县人民政府在泗县烈士陵园为江上青烈士竖立了一尊铜像;

  1998年,在江上青殉难处——泗县刘圩镇的小湾村西南侧建亭立碑,永远纪念为皖东北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江上青烈士;

  2009年,泗县举办了江上青烈士为国捐躯70周年纪念活动;

  2011年,泗县举办了江上青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薪火相传,虹乡新篇

  虹乡旧貌换新颜。如今的小湾河畔,昔日的战场已变成了书声朗朗的书香校园,万顷良田豆禾飘香,富裕代替了贫穷,笑声代替了枪声。绿树环绕,小楼隐隐,欢声笑语响彻人间。

  烈士虽去,但泗县人民却未曾忘却他们带给这片土地的深厚情谊。泗县诗人在怀念江上青烈士的诗中深情地写道:“不要悲伤/广阔的田野里/生长着无边的希望/杨树挺直了腰杆/庄稼舒展着手掌/三三两两的农人/笑容在岁月里荡漾/不要悲伤/静静的水面上/葳蕤着红菱与藻/水葫芦露出糯米似的银牙/鸭子用小红嘴梳理着白色的裙裳/鸟儿张开了翅膀/向着天空自由地飞翔/不要悲伤/一切‘都生活在太阳里/由自己的意志/慢慢地构筑起我们的乐园’/所有深切的渴望/都已不再是梦想……”    

  为了更好地纪念江上青烈士,让先烈遗志在下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发扬下去,2002年中共泗县县委决定把刘圩镇秦场小学更名为“江上青小学”。2010年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视察江上青小学后,亲自为江上青小学题名:“江上青小学”。

  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以英烈之名,坐落在安徽泗县。这对于当地的孩子们而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来自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和烈士亲属的关爱,让这些乡村孩子,在分享信息化现代教育的课堂上,在放飞梦想、幸福成长的美丽校园,感受着每一天的温暖。

  2010年5月16日,这一刻将永远定格在孩子们心里,江泽民同志来到了他们中间。捐出200万元稿费,一份弥足珍贵的关怀与慈爱,和阳光一起融入孩子们的心里。

  在给江泽民同志的信中孩子们激动地写道:感谢江爷爷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钱来设立“江上青教育基金”,用来帮助、奖励江上青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和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些助学金、奖学金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金钱上资助和奖励,更是江爷爷对我们的一种鼓励与关爱。

  这份与革命先烈一脉相承的沉甸甸的大爱,在孩子们的情感里,这样的鼓励和关爱,是他们“心存感恩,好好学习”的动力;而在泗县人民的心目中,它则意味“教书育人”的精神传承和责任担当。江上青教育基金的设立,对泗县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会是一个很好地推动。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规划建设美好家园,既是唱响今日泗县的时代主题,也是泗县人民对革命英烈的最好告慰。刘少奇、张爱萍、彭雪枫、江上青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泗县战斗过,留下了光辉足迹和不朽的功勋。

  1940年4月底,刘少奇同志抵达泗县罗岗,视察指导皖东北根据地的工作,历时两个多月,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辞劳苦,始终坚持和一线的同志一起工作,为巩固和发展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和政权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41年,张爱萍将军率部队攻克青阳,在恢复和巩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彭雪枫将军,在皖东北战斗工作了三年零三个月,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最终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还有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一个个光辉足迹,引领着泗县人民走向光明与幸福……

  依托宝贵的红色资源,接下来泗县将继续弘扬红色文化的内涵,以江上青纪念园为核心,在北面筹建皖东北革命纪念馆,通过丰富鲜活的载体连成一片,成为“红色泗州”的一面旗帜;以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和水乡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一流示范区,环绕纪念园区的红色主题,通过举行将军歌唱会、入团宣誓、重温入党誓词、革命纪念书画会等各种纪念活动,展现一幅幅春水绿杨里的“生态泗县”、“水韵泗县”、“红色泗县”的美丽画卷。

  一座城有红色精神的引领,泗县的未来,好故事便绵绵不绝。

浩气长虹 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