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02日 星期二

救活蓝夹缬

周艳萍 王子艾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4月02日   第 08 版)

  参观者围观蓝夹缬被单

  蓝夹缬,一个特别而陌生的词,带着几分好奇,我们来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一间展室,聆听“采蓝文化”的张琴老师给大家谈谈《大文化视野下的蓝夹缬》。

  蓝夹缬,是唐代复色夹缬技艺的遗存,也是我国古老雕版印染工艺的活化石,在我国雕版术的起源与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流传在江浙南部地区,是当地民间嫁娶必备的洞房被面。到今天,蓝夹缬仅在温州市的瑞安、乐清、苍南等地的几个作坊中存传,非常濒危了。

  这个在典籍里已经“死去”,在生活中却依然“活着”的传统工艺,带给我们最中国的文化体验与感受。 

  据史料《二仪宝录》记载,称夹缬“秦汉间有之,不知为何人造”。《唐语林》《事物记原》《潘氏纪文谭》等文献记载,柳婕妤之妹“使工镂版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诗人白居易也曾吟咏“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清异录》中更有青年书生卖琴卖剑以换夹缬,说明了其价格不菲。《宋史》中甚至还明确记载诏令“客旅不许兴贩夹缬”。

  盛于唐代的夹缬,曾被皇室作为赠品送给各国遣唐使。但是,自18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种植和织布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棉布吸收染料太多,为节约成本,夹缬也从复色夹缬转向了单一的蓝色夹缬,即蓝夹缬。因此,从工艺的角度出发,可将夹缬划分为古典与传统两个阶段。

  蓝夹缬的工艺流程,具体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染料)打制和夹缬印染。

  夹缬印染,工艺非常复杂,堪称中国印染工艺的大熊猫。如何做到蓝白分明真是有特别的绝技。将纺织的棉布用两块雕刻着特色图案并完全对称的木板夹紧,捆好,放入蓝色的植物染料里,大约10分钟后取出来,再放进去,取出来……这样反复几次,让染料从木板刻去的地方流过,渗到雪白的棉布里,蓝色与留白组成了变化多样的美妙“截图”。

  张琴老师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她们所拍到的典型制作工艺的照片,令人大饱眼福。而我们更是一直特别好奇,那花雕的木板夹着布,怎么就能染上那么清晰的图案,而且很多人物的面部线条非常细腻,所有的诀窍应该都在那精心雕刻的花版中。

  张琴对蓝夹缬的特别钟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为了相关调查研究,她付出了异于常人的辛苦,足迹遍布蓝夹缬出没的乡村,细致到将所调查的区域范围以村为界划分。同时,凭着曾经做过记者的那份职业敏感,走访、拍摄、宣传以及后期的著说立传、申遗、更多蓝夹缬相关产品的研发,一路走来,她坚定而执著,无疑是蓝夹缬之幸,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幸,她为蓝夹缬付出的所有,都令人钦敬。

  传统的蓝夹缬,主要成品是被单。但张琴脖子上戴的一款精美的丝巾,吸引了我们的眼球,那印有清代雕版纹样的丝巾,靓丽的橘色与蓝白的纹样相配,纯真丝的质地,是活生生古今文化交融的最真实写照,让人爱不释手,见了就再也无法忘记。我们相信,最中国的就是最世界的,深度挖掘蓝夹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会让它走得更远。

三圣花乡访“金花”(美丽中国)
救活蓝夹缬
春雨汉江行
乌克兰“爱情隧道”
责编:栾峰 邮箱:luanfeng56@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