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01日 星期一

挤掉畸形消费水分 启动市场有效需求

刹“三公消费”与扩内需不矛盾(市场观察)

本报记者 赵鹏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4月01日   第 02 版)

  中央提出“八项规定”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以来,公款吃喝之风大大收敛。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出口和投资保持了23.6%、21.2%的2位数增长,但是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增速放缓,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甚至下降了3.3%。有舆论担心,陆续执行的“八项规定”和“三公”公开政策会进一步引发高档消费的下降,影响消费整体增长,导致市场需求不足。专家认为,靠三公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增长,只有遏制三公消费,建立健康的消费市场,挤掉内需水分,才能真正实现向消费驱动、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高档餐饮生意大幅下滑

  “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出台以来,一些高端餐饮企业的经营和高端白酒的销售确实大幅度的下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2月份的一个例行发布会上介绍说,据抽样调查,高档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北京大概下降了35%,上海市下降超过20%,宁波市下降也差不多30%左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3%。其中,餐饮业收入增速仅为8.4%,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甚至下降了3.3%。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新年指出,像集团消费,实际上就是公款。限额以上企业可以理解为高档餐饮店。一般消费增速都是相对平稳的,现在增速下来,特别是高档餐饮消费负增长,说明公款吃喝下来了,影响了整体消费。

  沈丹阳表示,虽然高档餐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相关消费有所下降,但是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来看,反对奢华浪费和扩大消费的目的是一致的,不是矛盾的。“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长期来看,不仅不会影响扩大消费,反而有利于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消费是“毒内需”

  近年来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屡禁不止,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其规模、范围和程度已经到了不得不严加整治的地步。有学者估计,全国三公消费总额已达到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贻害社会风气,导致公众的不满,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不利。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整治公款吃喝可能会让消费和内需受到一定影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立对本报记者表示,政府消费已经构成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如此。但我们国家的政府消费把很多钱花在了高档餐饮、高档烟酒、高档茶叶等方面。

  专家认为,靠公款吃喝拉动的内需,是一种畸形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如果公共财政被官员用于为自身谋福利,其调节社会财富的功能必然减弱,促进民生的能力随之变弱,整个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将会缺失,社会的良性发展活力也将不足,可持续性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整治公款吃喝这种“毒内需”可能会暂时影响社会消费和总需求的增长,但这是未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利促进居民消费

  周立认为,遏制三公消费是政府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政策。通过政府预算约束,“三公”公开等措施,要狠刹三公消费,“三公消费更多地体现着公共财政的特征,而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钱要花在为老百姓做事上,而不是过多地用在自身的运转上。”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专家表示,在“取”的阶段,如果政府有计划性地采取减税等措施,有效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实现藏富于民,将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在“用”的阶段,如果把公款吃喝节约下来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让老百姓能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养得起老,增强普通民众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同样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并且只有这样的内需,才是实实在在没有泡沫的内需。

  专家们普遍认为,实现三公消费“负增长”是大势所趋。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指出,遏制三公消费需构建公众参与的长效化治理机制,将三公消费与费用结算完全分离,并接受全民监督,真正把三公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欧美频开“洋罚单”两头不讨好(热点聚焦)
声音
天津:“车展”新意足
资讯快递
刹“三公消费”与扩内需不矛盾(市场观察)
责编:梁益琴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