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22日 星期五

华人杂货店面临转型之痛

崔亦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22日   第 12 版)

  马来西亚华人开办的传统杂货店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18日报道,在加拿大列治文市,包含杂货店在内的华人店铺被指有“排他趋势”,理由是商店招牌多以中文为主,有些甚至只用中文。不考虑客户感受、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是海外华人杂货店的弊端之一,而改变思路谋求转型,便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经营遭遇困境

  杂货店以其投资小、见效快、回报高的特点,成为许多华人在海外做生意的首选方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杂货店经营已显得后劲不足。美国华人聚集区的一些中国商店经营业务太过散乱,商品档次过低,甚至成为“廉价货”的代名词。

  如《洛杉矶时报》所说,“简陋的店里弥漫着烤鱼和腌肉的味道,食品和日用品不加区分地堆叠在一起”,成为当地中国商店的真实写照。

  在遭遇经济“寒流”的高福利国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家庭不再向过去那样铺张,连必需品都要精打细算、谨慎消费。

  有葡萄牙中文媒体报道说,在里斯本移民聚集区的“三百店”里,原先有不少抬手就消费几十欧元的人,如今一次能花十几欧元的就算是大客户了。

  客源的流失让华人杂货店雪上加霜。西班牙一些华人小型“百元店”的顾客多由当地的拉美、非洲移民构成。受不利经济影响,这些移民纷纷逃离西班牙,致使百元店营业额下滑。

  此外,很多当地失业者为了谋生,选择做起杂货店的生意来,进一步打压了华裔杂货店的利润空间。

  革新带来收益

  当杂货店模式遭遇重重困境时,有华人意识到,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他们率先踏上转型之路,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位于美国加州的亚希自然超市瞄准亚裔消费群体,打造了高端的“亚洲杂货区”经营模式,与周边的传统杂货店形成了鲜明对比。

  亚希超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自身的清晰定位。它专注亚裔消费者,并在这一人群中获得声誉,从而形成稳定的客源。

  对于经营面积受限的华裔杂货商,“迷你市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这正是马来西亚“杂货店转型计划”所推崇和提倡的。马来西亚国内贸易、合作社及消费部于2011年发起这项面向全国的转型计划,旨在协助从业者提升杂货店的营运环境及方式。“迷你市场”将原有的售卖型经营方式变成自选型,让顾客挑选商品时更加自由,增加顾客的购买欲望。当然,装修和灯光布局也是提升顾客消费体验的必需工作。

  最有说服力的自然是转型后的收益。马来西亚杂货商联合会总会长连兴泉表示:“转型成为迷你市场可使营业额增加30%至100%。”

  转型尚存阻力

  然而,不少华裔杂货店业主却并没有转型的打算,安于现状、勉强度日成为了他们的现实处境。

  对很多人而言,杂货店就是他们的全部资产和唯一经济来源。与其冒着可能“血本无归”的风险,宁可选择在夹缝中生存,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维持生活。

  马来西亚“杂货店转型计划”在国内掀起热潮时,在华裔群体内却受到冷落。截至2012年底,仅有不到10%的华裔从业者参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华裔业者对此“不感冒”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误认为参与该计划会造成他们的生意被外国垄断公司接管或并吞,或者被迫向外国垄断企业取货。

  好消息是,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杂货店模式转型正渐渐地步入正轨。马来西亚华社积极在华人商圈传达转型计划的有关讯息,并为他们向政府联系贷款,让华商排除负面情绪。

  转型能否顺利实现,还有赖于华裔从业者观念的改变。

欧洲华人:政治融入并不遥远
侨讯
环保中国城
讲述华侨自己的故事
华人杂货店面临转型之痛
责编:张 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