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22日 星期五

全媒体记者初体验

本报记者 徐 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22日   第 05 版)

  作者作为视频节目主持人采访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左)。

  与之前的几次两会报道相比,今年两会我首次尝试以“全媒体记者”的身份进行了一次集采、写、摄、录、编的全方位立体报道,也就是既为人民日报海外版供稿,也为刚上线的海外版官方网站海外网提供快讯、照片和视频访谈。十几天里,我在海外版和海外网共计完成了视频采访20余个,图片上百张,稿件40余篇,将网络的迅速传播、视频的视觉冲击、报纸的深度报道等特色尽力发挥。

  简单概括,上会的这些天,我都在做一件事: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脚并用、一心多用”。

  都说一心不能二用,可是做全媒体记者却要一心多用:什么时候利用微博、微信第一时间在海外网上发布快讯;什么时候抓拍图片;什么时候做报纸深度访谈;什么时候拍视频新闻;什么时候现场视频采访;什么时候自拍出镜等,这些都在脑中迅速过电影并即刻落实。

  当拿惯纸笔的人操作新技术,转换新思维,跨度、难度、强度可谓不小,尤其是视频采访是全新尝试,这其中有囧事、有得意、有经验,更有思索。

  以前我完成采访回家写稿子,可以敷着面膜听着音乐边想边写,只要在报纸截稿时间之前写好就行。现在给海外网写稿,必须采到就写,争分夺秒。特别是出镜采访,不仅要迅速组织镜头语言并流利表达,还要表情恰当,还要注意画面构图。以前采访就是脑力活,现在全媒体采访不仅是脑力活还是体力活,碰上能说的采访对象,举摄像机的手超过两分钟就要抖。

  全媒体记者的初体验,当然有囧事。刚上会的某天,我采访一位人大代表,一面举着摄像机,一面和他交谈,一时顾此失彼,结果视频录的大多是代表的嘴巴特写。

  全媒体记者的初体验,当然也小有得意。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后,我在大会堂前的广场上迅速选择了4位人大代表,就温家宝的政府报告谈感受,每人拍摄半分钟,从沟通到拍摄,前后只用了5分钟,一段有策划有内容的视频利落完成。

  全媒体报道,不仅要丰富和扩张传播手段,还要将多种媒体手段有机结合。比如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的6分钟视频专访被多家网站转载后,第二天海外版又刊登了我采访杨元庆的文章。视频和报纸的有力配合,将采访对象表达内容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全媒体报道,还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对同一个采访对象进行差异化报道。比如专访霍震霆时,为报纸供稿我问他粤港合作,为网络视频供稿就要考虑点击率,我就会问他如何评价儿媳妇郭晶晶;采访宗庆后,为报纸供稿我问他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网络视频供稿我问他富二代话题。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代表委员们对记者多样化采访手段的认可。一次,我和一家电视媒体约了全国政协委员、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在他的房间专访。电视拍摄采访时,我也拿起摄像机拍摄。事后,他问我,你是报社的记者,怎么拿起摄像机了?我简单解释了一下,他深以为然说,现在的网络传播力量太大,纸媒加快建设网络平台非常必要。

  我们永远不知道新闻何时发生。当全媒体不仅聚焦重大活动中而且全面融入常规报道中,产生的冲击和震撼一定远大于当前。在新媒体时代,报网融合已是不可避免的潮流,文字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势在必行。对于党报的文字记者来说,不仅要有从零开始的学习劲儿和勇气,更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充分发挥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应,提升新闻的魅力和传播力。

  我相信,在传统主流媒体进军新兴媒体的浪潮中,人民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

杨元庆:联想人的“中国梦”(IT领秀)
微精选
“联想一哥”的韧劲(记者手记)
“每日一问”给力报网互动(网编手记)
全媒体记者初体验
责编:徐 蕾 邮箱:xulei@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