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22日 星期五

古民居该不该装空调?

本报记者 尹晓宇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22日   第 04 版)

  在新型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村落如何保护,是个避不开的话题。如何协调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提升之间的矛盾,寻找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值得探讨。

  民居建新不拆旧

  阳春三月,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荻蒲村,村口一座名叫传经堂的老宅,下午两点多,主人半躺在椅子上休息,进门的左手边挂着自家做的香肠和腊肉,还挂着一件蓑衣。

  这是一家餐馆,主人前两年从县城回到村里利用家里的祖宅开了这样的一家店,生意好的时候同时有三四十桌。老宅的旁侧是一些三四层的楼房,是前些年陆续建起来的,餐馆配套的住宿是其中的一栋楼,家庭旅馆式的。

  主人告诉我,村子里像他们家这样的老宅子还有一些,而且宗族的祠堂、戏台都有保留。穿过一片40亩的古树林,沿着村里的指示路牌,就看到申屠氏宗祠的大门,幡是升起来的,正厅挂着“家正堂”字样的牌匾,红色的横幅上书:申屠氏祭祖典礼。下面是申屠家族两位先祖的画像,两侧是一副对联。祠堂里有关于申屠这支的来历,祖上出了哪些名人,院落里还有一些原来的生产生活用具。村里人多半都姓申屠,每年冬至,会有祭祖仪式,但议事却不在祠堂,而是在村委会。

  继续往前走,是一处古戏台,两层高,对面还有包厢,每年“过时节”,这里会唱三天三夜戏,主要是越剧。门口一些老年人在晒太阳,拉家常。旁边的人家在晒米,母鸡在慵懒地吃食。

  村子里的房子并未做统一的规划,有老宅,有稍新一点的石头的建筑,有更新一些的独栋小楼,而且是交叉存在的。在一簇新房中,记者看到了五六间低矮的石头房,当地人告诉我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猪圈,现在并不养猪了,变成了储物间,村里没拆,觉得保留这些东西有文化价值。

  舒适生活不能少

  “你自己吹着空调,用着抽水马桶,凭什么不让当地居民享受舒适生活?”侗族大歌保护的倡导者邓敏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跟一个参会的教授差点儿吵起来,那位教授强调保护就是什么都不能动。“你带着家人在这里住一个月试试。”邓敏文向这位教授发出了到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关侗寨小住的邀请,最后,那位教授不再说话。

  在村落的保护中,存在不少争议,哪些是能动的,哪些是彻底不能动的,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在保护中,谁也没有阻断村民享受舒适生活的权利。

  基础设施改造是桐庐县180多个村子这两年一直在推进的事情,尤其是垃圾和污水的处理。

  在记者走访的几个村子,都看到了家用污水处理系统,一个太阳能帆板,几个窖池,一块人工湿地,没有味道,如果不是有标牌,不会意识到处理的是生活污水。农户家里的污水通过管道汇集到总管,进入到3个生化池里,流入人工湿地,通过鹅卵石及砂石过滤、亲水性植物根系吸收等作用,完成污水的处理。

  精神家园要保留

  在丽江,原住民已经迁出大研古城,里面是鳞次栉比的客栈,关于纳西,更多的存留在导游的介绍里;在西江苗寨,村民虽然还住在村子里,但旅游的开发,一家挨着一家的商铺,让人难见苗家的真正风情。除了实体的建筑之外,村落的保护更应着力在哪里?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村落保护的讨论也不少,全国人大代表王鸣就表示,“在保护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注重保留民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让历史文化村落只留下一个空壳。”

  作家冯骥才一直呼吁村落的保护,并常年致力于实地调研。

  从北京回到芦茨村的黄伟舜这几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从小在富春江边长大。从2008年将祖宅改造开始,他迷恋上了土屋,之后又到了外婆家的村子做香草部落,“那条路已经有300年了,我爸妈谈恋爱时走的就是那条路。”透过一棵1500年的香樟树,黄伟舜指着对面的一条石路。村口30亩的散地做成一个群落,里面有美术、音乐、书院、园艺、美食厨房等,“引进1/3的新居民,保留1/3的原住民,接待1/3的访客。”这是黄伟舜构建的运行模式,原住民的生活文明的进步,“精神家园”是他一直强调的字眼。 

古民居该不该装空调?
中英关系关键是相互尊重
推动中马合作取得新成果
新疆少数民族共庆诺肉孜节
婺源油菜全面开花
任何外来压力不能动摇
中国捍卫领土主权决心
盱眙造轻型直升机试飞
南非宋庆龄基金会捐赠孤儿之家
象山获全球环境基金赠款
环海南岛大帆船赛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