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18日 星期一

信载不动的情

窦 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18日   第 05 版)

  他凝视我的时候把我画在了眼睛里。他的眼睛深邃像一口温暖的井,杏色的井水漾满了爱意,围绕着我。我在抬头的一瞬间,爱上了这个眼瞳里有火的男人。

  因为他眼瞳里的那团火,是我的样子。

  我安静地蜷伏在他手心里,背面是流畅的方块字。我要把这漾满的爱意带给另一个城市的她。

  ——是的,我是一张最普通的明信片。

  

  我是你看不见那份在意

  我的身材很娇巧,不过短短几个句子,絮絮淡淡地道来。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太多的寒暄,就像一轴烟清水秀的袖珍图,却竟然如此图穷匕现地惊艳了一个又一个观看者。

  从浓情落笔到灯下展卷,或平平淡淡,或几分热烈,却总有一份在意,实实温暖了你。

  从邮差手里签完单子,她如获珍宝地把我捧在手心,嘴角微微抿起,带着婴儿酣睡般的甜蜜。墨水从他笔尖流淌到纸上的那一刻起,我就带着一份心意而来,看到她的微笑,我知道,自己终于有了这一端的句号。一张纸片牵起两端的心思:你在意,我也在意。

  就像席慕容笔下的那朵隐形蔷薇,虽然看不见,摸不着,那份在意,却在你下笔时想到她大大的惹人爱恋的眼瞳里,在她嗔怪着读起脑海里全是你灿烂的微笑里,骄傲而热烈地盛开着。

  我传递的,是你看不见的那份温情的在意。

  我是你眼瞳里的温情

  爱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又或者在最好的年纪里为人所爱,这可能就是人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背面书写的这些美好字句,总是让我想起一些年少时光。

  1869年10月,奥地利气候宜人,闲暇的人们三三两两步入咖啡厅。咖啡厅旁边是一家并不起眼的邮局。那是我的诞生地。世界上第一张明信片从这里发出,那时背面还生涩地附带一句声明:“邮局对通信内容概不负责。”

  然而,我记住的第一个名字却是在神秘的东方。那是一个跟奥地利完全不同的国度,人们用方块字筑起长长短短的篇章,对传统有着一种近乎执著的深沉信念。他们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说一个叫缅伯高的边远地区使臣徒步去长安进贡天鹅,不料这天鹅半路飞走,使臣最终捡得一根鹅毛艰难步抵长安,皇帝感慨之余大大嘉奖。——这个国度的人,最懂得珍惜那份远赴而来的浓厚情谊。 

  那个名字跟一个叫做沈从文的作家有关。他给她写情书,几百封的信或纸片,从各地纷飞到张兆和的小宅子。尽管它们大多在战乱中遗失,《劫情余书》幸存的几封中,仍有如此美煞的句子:“我行过许许多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不知张兆和最终答应沈从文的求婚是心动于怎样一个瞬间,而我的神经末梢却被这段话在瞬间犀利地切中。

  我终于懂你,那些手写的方块字有着最摄人心魂的力量。

  我是你珍贵的方块字家书

  方块字不只写给爱人,更多时候它们是传消息报平安的家书。

  有个叫杜甫的诗人,在安史之乱后触景伤春,写下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而这家书上密密麻麻的方块字,字字有情,声声催泪,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更是一个信息的集块,是感情的集中表现,是一部活的历史。

  我在游历各方时,在中国台湾发现人们把圣诞节叫耶诞节。一位老者总是客气的回答游客们的疑问:“方块字码出来是中国字,在中国能称得上是‘圣’的无非孔子,为什么把圣诞节留给西方人呢?”于是我也更加懂得,方块字传承着很珍贵的民族感情。那些悠久的文明和历史靠着方块字薪火相传,而家书,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绘画。

  我知道,你写下的每一笔都很珍贵。

  我是你可以释怀的信任和温暖

  很多感情都迅速地像快餐一样被忽略,没有太多温暖。

  Internet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饱蘸浓墨挥洒家书了。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不是青梅竹马,不是花前月下,只关于两个闺中密友:张烁和喻晓黎。她们同岁,都是艺术系学生,张烁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小企业做秘书,喻晓黎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求学。她们写email分享好看的电影和文章,但最美好的分享却选择了明信片,盖上不同地方的邮戳。“黎,我去杭州出差去西塘了,那个地方真美好,一定要跟你再去看。”——明信片正面是西塘风景美如天堂。“烁,我把BF画给你看好不好,帮我参谋参谋。”——留言下方的素描看起来胖嘟嘟地有点老实,正面是搞笑漫画明信片“胖男人:夏天挡太阳,冬天挡风”。28岁那年,她们在北京一起步入婚姻殿堂。当她们掏出给各自新郎的定情信物时,两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她们不约而同地自制了定情明信片,彼此分别的5年里,这是她们最信任的温暖。

  信息化时代什么都快,快到很多感情都迅速地像快餐一样被忽略。像张烁和喻晓黎这样分别多年依然情深意浓的密友,最懂得彼此珍惜的真谛:慢生活。

  我知道,你有QQ、MSN或者Gtalk ,一句话可以在一秒内传到地球的另一端。但你却宁愿用一连串的嘻嘻哈哈和笑脸打发对方,甚至隐身躲避无穷的对话框。你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登陆各种工具,然后把它们可怜地隐身在电脑的一个小角落。为什么不试着拿起笔写一张明信片呢?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给Ta一份独一无二地来自你的讯息。哪怕是几个字,随手涂鸦个娃娃或者玫瑰,然后从投递出的那一刻就慢慢地等待回音,慢慢地思念,慢慢地享受生活带来的等待乐趣。

  我千真万确地理解,你寄出的是一份可以释怀的温暖和信任。

  我是你的青春你的岁月

  热播的《老男孩》让不少疲于追逐的年轻人潸然泪下。有人说“80后”还没长大就老了。青春如奔流而去的江河,一去不复返,有什么会记得你的青春来过?

  对张恺来说,生活同样在有序的、平静的方式中延续着。十几二十几年,就这样循规蹈矩、按部就班、顺顺利利地过来了。和大部分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同龄人没什么两样。上班后依然没有女朋友,频繁的出差,给爸妈打电话,像大学一样每隔两周寄回明信片。直到有一天清晨,张恺躺在家中的卧室里,妈妈递给他一个古铜色纸袋。打开袋子,里面是厚厚的一叠明信片。每张明信片上都用邮戳记录了一个日期,在右上角贴邮票的地方,用曲别针附上了他之前的一些旧照片:大学校园里的剧照、在贵州过年放烟火时张嘴大笑的模样、内蒙古草地上的留影、长沙同学婚礼上作为伴郎高声欢唱。——毫无疑问,明信片以记录的方式,把一些有趣的经历、一些转折点和一些值得纪念的事,都完整地保存下来。

  青春的轨迹就这么一天天被记录下,每一次都带着岁月的邮戳。然后有了妻儿,很快女儿去外地读大学。你开始习惯给女儿寄明信片,寄各种吃的给她和她的朋友。有一天,你退休了,开始像个老顽童,居然给女儿撒娇发短消息:“女儿你出差,给我多寄几张明信片好不好。你爸像你这么大时也到过那里”。

  我终于懂得,那是你寄给青春寄给岁月的明信片。

通往梦想的高速列车
信载不动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