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砸不出精品,文化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全国政协委员、作家陈建功在小组讨论时,直指当下文化发展中的一些弊病,而这个话题也得到了不少委员的呼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不少人担心这会诱发新一轮的文化“上项目”运动。
仿古建设是一种造假
山东省聊城市拆了古城建仿古建筑,云南昆明晋宁投资220亿元打造“古滇国”,山西大同市斥资500亿元打造明代古城,开封斥资1000亿元再造北宋汴梁的繁华,江苏金湖动用30亿元建尧帝古城,山东肥城“春秋古城”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
“这种大规模的仿古建设是一种造假!”社科院学部委员宋镇豪在社科界的小组讨论上直斥这两年各地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现象,称之为“伪文化”建设。据记者了解,这些项目由旅游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直接参与,夹杂的是征地与拆迁的房地产业务,在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下,不少地方的仿古建设园区却是高歌猛进,而且都有不小的占地面积。
无独有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也表达了相似的忧虑。为了GDP,一些地方把古迹打碎了,现在开始“复建文物”,还是为了GDP,另外就是为了他们的文化政绩。但修起来的是毫无历史文化的东西。是不是有几个建筑就恢复了大唐大宋呢?根本不是。这种做法是对城市的进一步破坏,是把历史的原物销毁之后弄一个“垃圾”。而且这些垃圾体量很大,不光不好清理,还浪费了大量的钱财。
要找准市场真正需求
是不是各地都要建大剧院?东方歌舞团艺术总监陈维亚委员直言,文化硬件建设要有梯度。目前各地都热衷建大型剧院,但大剧院盖起来容易维持起来很难,现在各地的大型剧院普遍存在上座率低,空闲率高的状况。中国演艺市场的现状是政府和企业包场多,老百姓自己花钱少,因此在布局投资文化硬件设施时,要考虑当地需求,大中小型剧院可以分层建设。并且,由于追求大气派,大剧院一般设置在新区,如杭州大剧院,建在钱塘江边上,离观众太远。他指出,文化硬件建设,无论是布局和规模都要事先考虑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绝大部分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乡土文化、草根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委员对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消失表现出了忧虑,他说,如果忽略了文化传承的“城镇化”,一定会出现城镇居民与自己乡土的断裂,与自己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断裂。他建议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也要注意维护“文化多样性”,不能让现在城市的同一性文化成为唯一的文化。
释放人的潜力更重要
中国电影文学会会长王兴东委员这几年一直在呼吁保障编剧利益。他指出,从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出,“剧本”和“人才”是发展电影和电视产业的关键。
人才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高等教育学校注重请名师,但更重要的应该是释放人的潜力。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建议,除了高端的千人计划之外,国内高校应该设立一定的社科基金,用以鼓励在国外求学的学生回国做田野调查。另外,大学的课题管理制度也需要有弹性,大部分应该用于支撑常规研究,如支持老师做讲演、组织学生讨论等。
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景源委员表示,文化产业可持续的发展依赖于人文科学的实质性进步。文化的主体存在形式是人的素质,如果人文学科上不去,文化大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如果有关中国研究的学术机构最好的都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机构是二三流的,不可能真正实现文化大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