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旅游“唤醒”香格里拉

本报记者 张 帆 徐元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13日   第 08 版)

  香格里拉剪影。
  本报记者 徐元锋摄

  游客在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前留影。
  本报记者 徐元锋摄

  蛇年春节过去,独克宗古城的背包客少了,呱哒客栈的女老板拉初也轻松了许多。“等到5月份,从世界各地来的游客又会多起来”,拉初告诉记者,这几年来香格里拉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

  独克宗古城所在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让人与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产生联想。旅游让这片多年偏处一隅的土地热闹起来,逐渐跟上了全国现代化的脚步。

  “旅游开发让香格里拉与世界接轨”

  今年40岁的洛桑这几天刚和妻子从香港回来。在香格里拉县城,他经营着4家餐饮店,包括一家咖啡馆、一家藏餐馆、一家比萨店和在当地响当当的坛城广场上的“布达拉木楼”。“这几年每年春节我们都出国走走,开开眼界,学习人家餐馆的口味和管理。”农民出身的洛桑很有国际眼光。 

  洛桑在县城坛城广场边上的布达拉木楼投资300多万元,完全按照藏式民居的风格装修。洛桑说:“越是体现民族特色的,游客们越喜欢。” 

  洛桑的朋友扎巴格丹在香格里拉新开了一家高档酒店——土司庄园。扎巴格丹有着丰富的导游经验和在瑞士学习旅游管理的经验,同样也是旅游开发的受益者。他说:“外国游客都喜欢香格里拉的生态和文化,来的专家游客越来越多。” 

  扎巴格丹、洛桑和拉初,或许与读者对藏民的传统印象有别,就像香格里拉也经常不同于人们想象中的样子。 

  2002年,独克宗古城还在经历“空心化”的困扰:房屋破败不堪,坑洼不平的街上到处是牛粪马粪,许多藏民因为生活不便搬走了,一栋老房子2000块钱就卖。而如今,走在独克宗古城里,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干干净净,凌乱的电线被埋入地下,排水、照明一应俱全,街边是琳琅满目的店铺。 

  旅游开发给香格里拉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以2011年为例,迪庆州的旅游业总收入77.5亿元,而当年全州的GDP95.2亿元。独克宗古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迎秋女士介绍,旅游开发改善了当地民生,促进了当地的生态保护,刺激了民族民间文化和手工业的发展,开阔了当地人的眼界,也“让迪庆和世界和全国发达地区接轨”。

  如何让香格里拉魅力永存

  在许多人的心里,“香格里拉”是一片代表多民族文化和谐的净土和理想的精神家园。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分析,比之于其他藏区,“香格里拉”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杨福泉举例说,在独克宗古城,传统上藏族、纳西族、白族和汉族的商铺、作坊比邻而居,建筑风格各异;德钦县升平镇,藏族甚至与数百回民杂居通婚而互不改变信仰,被称之为“藏回”。

  旅游开发唤醒了香格里拉,但如何协调资源开发与精神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迪庆州遵循了“适度开发”的发展理念,“没有能力保护的就暂时不开发”。迪庆州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晨笑说:“比如千湖山景区,风景不输普达措,紫色的杜鹃花海十分迷人,但仍没有开发。”杨福泉对德钦梅里雪山不允许登山队和游客登顶以及不建索道很是感佩,认为这体现了对藏文化的尊重和旅游开发的清醒。 

  杨迎秋介绍,古城房屋建筑风格一度杂乱无章,管委会在修葺过程中遵循“脱下西装,穿上藏袍”原则,要求房屋恢复藏族民居风格,并派人进行现场指导。“我们盖章认可修葺方案,才能办理其他手续”,她说。

  记者采访中,恰逢迪庆州获文化部批准实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该项目覆盖迪庆州全境,涉及所有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到2015年规划投资7亿多元,后十年再投9亿元。迪庆州文化局王崇民局长说:“这是我们开展民族文化保护的最大抓手!” 

  当然,迪庆州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还面临资金、经费少,思路缺乏创新等困难。目前,独克宗古城管理部门正在酝酿向游客收取“古城维护费”。杨迎秋介绍,古城拟对娱乐、购物、文化体验、居住等分区管理,以避免相互干扰,但管委会目前经费仅够保自身运转。记者发现,迪庆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由当地各级财政列支。目前在迪庆除了十几家“藏民家访”旅游项目外,还缺乏吸引游客进入藏民文化生活的旅游方式。

南博会 互利合作的桥梁
旅游“唤醒”香格里拉
中缅油气管道64座隧道贯通
云南土著鱼重返江河
“彩云南”美术作品吸引观众
责编:孙 懿 邮箱:rmrbhwb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