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中华的热血,一卷飘动的锦绣。”这是《不朽的黄河》的歌词。今天,黄河仍然是中华的血脉,但已不如当年那般锦绣。有专家说,现在黄河最大的问题,不是泥沙,是污染。被污染威胁着的,不只黄河。
垃圾倾倒、污水直排,当我们看到这些场景时,我们能听到母亲河在抽泣。我们自责,我们反思,如何让她破涕为笑,不再受累蒙尘。
母亲河在哭泣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整个黄河流域的劣V类水质断面占39.1%,而黄河支流的劣V类水质断面高达57.3%。201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达到45.25亿吨。黄河水质堪忧。
长江又如何呢?在江苏南通,数百家化工、印染企业通过两根粗铁管,肆无忌惮地向长江直接排放污水;在安徽铜陵,冶炼厂的酸性污水,直接排入长江已逾40年……从2007年起,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超过300亿吨,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全国人大代表、河流污染治理专家陈振楼感慨,沿长江流域各省市都布局了重化工产业,使得长江水质不堪重负。
全国政协委员李津成说,随着城市的发展,未来长江水源地的污染排放还将增加,他呼吁把长江水源地的保护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眼前让利于长远
“主管工业的副县长只差没哭了。”青海省贵德县林业局副局长宋永宏,对关停碳化硅厂的事记忆犹新。2008年,为了保护黄河水源,贵德县关闭了当时全县最大的一家工业企业——碳化硅厂。2007年,该厂上缴利税4000多万元,而当时全县的财政收入仅5000万元。2011年,贵德县唯一的水泥厂也关了,全县工业排放几乎为“零”。宋永宏说:“现在贵德的发展已转向旅游服务业了。”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石嘴山市市长王永耀告诉本报记者,防治黄河污染的关键在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认识,是看重长远利益还是眼前利益。
贵德县看重长远,但有的地方相反。“现在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仍在博弈,一些企业明着不敢猖狂污染,却偷着排污。”全国人大代表马瑞强如是说。
顾及眼前利益,有时是无奈的选择。防治污染,必然给地方经济带来损失。而且,如李津成所说,“不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未来污染排放肯定增加。”在许多专家看来,破解这一难题的出路在生态补偿。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邓辉建议,国家尽快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以中央财政资金扶持为主、省际横向补偿制度为辅的补偿机制,由下游给予上游尤其是源区生态补偿,并适时出台《生态补偿法》。
三方共担责任
王永耀还认为,治污问题就是责任问题。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承担起责任,母亲河才能摆脱被污染的噩梦。
政府落实责任,需建立环境问责机制。水利部部长陈雷曾指出,在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上,要建立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全国政协委员施杰也表示,应改变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必须建立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环境问责机制。
“排污权有偿使用将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珍惜有限的排污权,减少污染物排放。” 浙江舟山市路易达孚中奥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2013年,浙江、江苏、河南等诸多省份将推行排污权交易提上日程。提高企业的污染成本,已经成为治理河流污染的有效措施。
“环境的公众监督非常需要,公众对环境的监督是我们主要依靠的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厅长陈蒙蒙说。公众不只要学会监督政府,也要学会自我监督。陈振楼主张,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每一个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