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我们不能掉队;小康社会是姐妹们聚在一起唱唱歌;小康社会不是兜里揣着银行卡,嘴上戴着防PM2.5口罩……“小康”依然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但是代表委员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正在渐渐深化。
欠发达地区在努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想也不能掉队。”十八大确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今年两会期间,欠发达地区不想“被小康”、被落下的意愿表达得尤为强烈。来自欠发达省份的代表委员就建成小康社会话题纷纷发声,誓与全国同步小康。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谈论贵州如何全面建成小康时,“不甘人后”的心情溢于言表。他期盼贵州“保持一个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以往的发展速度。”
“高速”、“赶超”等词,频频出现在欠发达地区代表委员的言谈中。高速发展,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不二选择。高速发展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就是一种奋进的热情,而非蛮干的冲动。赵克志指出,贵州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战略,就是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全面发展战略。
“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感觉到,青海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道远。他同样强调,青海要建成小康,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降低实现小康的成本
“难道我们要生活在一个兜里揣着一摞银行卡、但不得不戴着防PM2.5口罩的小康社会吗?”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王禹民的发问,令人警醒。
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本是多少?今年两会,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将目光从经济增长转向环境成本。他们不再担心小康目标能否实现,而在思索如何降低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连续10多年投入荒山绿化,曾获得国土绿化贡献奖。“过去种树是想着能赚钱,现在树长起来了,反而不舍得卖了,优美的生态是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他说,“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小康社会,殷实小康但山穷水恶也不是我们的中国梦。”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认为,环境问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问题,他主张:“生态环境好不好,这应该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准。”
为人民幸福而出发
每天清晨,朝阳升起的时候,一对农民夫妇赶着牛,扛着锄头到田地里做农活。夫妻俩在田地里劳作,听到村子里的学校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欧阳黔森对小康社会的憧憬:在这里,没有了物质的枷锁,没有了环境污染的阵痛,有的只是人们平静的幸福。今年,多位代表委员流露出对小康社会相同的理解:一种诗意的幸福。
全国人大代表蔡群描述说,她心中的小康是:寨子里姐妹们能聚在一起唱唱他们最喜欢的苗歌。
但是现实与理想间是有距离的,而这段距离,正是今后我们需要走的路。“现在的小康更多地注重量化指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一点都不能忽视。”全国人大代表卢云辉说。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扬州市市长朱民阳引用纪伯伦的诗句,提醒人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要始终记住出发点——人民的幸福。为此,他建言,实现小康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指标与居民收入的增长指标相衔接,社会财富的创造与群众的受惠程度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