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06日 星期三

看《全家福》:

品久违老京味儿文化(观影)

马薪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06日   第 07 版)

  《全家福》剧照

  “我走在蓝天红墙绿瓦中,按捺不住激动的心,脚下生风,龙飞檐凤绕柱,麒麟望苍穹,大屋顶红宅门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敲起京韵大鼓,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地唱起这《海棠花儿红》。

  继早年的《四世同堂》、《茶馆》等京派电视剧后,作为央视开年大戏的《全家福》一登场,便尽情展示了这京派生活流,人艺的老戏骨们都以典型的京腔京调粉墨亮相,吐词高亢脆灵,“横是”、“打小儿”、“二乎了”、“抽不冷子”、“腻歪”、“死嘎嘣”等纯老北京话说的是地地道道,幽默风趣,再加上四合院里青砖黑瓦大宅门的衬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古都景象。冬天屯白菜,煤筛子,胡同里吆喝的卖糖葫芦,戏园子门口的茶汤,孩子们玩的斗蛐蛐,玉泉山的泉水,老北京炸酱面,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月盛斋酱肘子等,围绕着四合院几家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老北京60多年的生活变迁。

  中国的古建筑文化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化之林最为灿烂的部分。在年代戏范畴里,该剧首次把老北京古建筑的发展史搬上荧幕。从前清格格打算在宅院里建成仿造紫禁城的碧螺亭开始,解放前梅婷的搭建,解放后整修东直门、西直门、天安门以及为新中国10周年建成的“人民大会堂”,让观众从中领略了这种庭院式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比起西方建筑,中国的古建筑群更像是一幅中国画长卷。

  《全家福》塑造了以京城古建工人群体,作为京派文化的电视剧主角,填补了一直以来现代影像中对古建筑工人形象缺失的空白,首次把北京古建队的群体形象搬上荧幕,他们同样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和绝世高超的古建技艺。

  在这个四合院里,住着隆记的传人王满堂和大妞一家,小寡妇刘姐,她的儿子福来、曾是戏子的儿媳小粉蝶、曾是国民党军医的周克明以及一位常客,王满堂的拜把子兄弟,祖上世代在宫中行走的风水先生萧益土,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在一起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私合营、抗美援朝、与苏联决裂、反右、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互相救济、共同搀扶着走过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年代。福来不顾家人反对娶进戏子小粉蝶;为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捐衣捐物;在红卫兵面前全家人奋力保住老祖宗留下的“影壁墙”;刘姐保护打成右派的周大夫;老萧冒着生命危险收藏起古建筑残余的古董,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在我们内心所形成的烙印,身处其中的各种感触与感动,流淌在曾经的记忆里,沉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从中不难看出,新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在老北京中早有根基,有传承,是从历史中升华发展而来的。

  结尾处,四合院拆迁,偷渡到香港的老萧终于回归了这四合院,身为摄影师的福来,为全家人留下了这张难忘的“全家福”。老北京的胡同拆迁,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变革,造就着一种情怀的寄语。2008年迎来了奥运会,90多岁高龄的满堂和老萧又来到这古建筑群落,感叹道:“我怎么感觉这城门楼子变小了呢”,“还是我们北京城变大了!”正如主题曲中所唱到的:“四合院里雕花窗带回了儿时的梦,绿柳垂摆蛐蛐叫海棠花儿红,汉玉青瓦护城河抬眼看风筝,我站在那牌楼前感受着祖先的光荣,站在这龙的京城,脚下时时传来的轰鸣,岁月阵阵卷来的热浪,它撞击着我的心,它震颤着我的心,隆格里格隆。”共同凝聚成我们特有的“岁月随想”,成为其共同怀旧的组成部分。

历史剧要“正”更要好看(聚焦)
赵启正谈中国文化之世纪责任(对话)
品久违老京味儿文化(观影)
公告
责编:宋冰 邮箱:cutesong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