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什么样的作品
有可能留下来

——读《中国,有一座古都叫大同》有感

李朝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01日   第 11 版)

  现如今,我国每年出版文学类图书1.6万种左右,其中新书约1.1万种。作为一位专业的文学读者,我一年阅读的图书在300种左右,只是万种新书中很小的一个比例,那普通读者呢?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无人问津。这就给我们的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你写书出书是给谁看的?我想很多作者都会被问出一身冷汗来。

  由此,我们亟须解决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这就是: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有可能流传?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留下来?

  大江东去大浪淘沙,惟有那些沉重的坚硬的东西能够留下。文学作品亦是如此,经历时间的淘洗,只有那些有分量的不落俗的东西能够留下。

  聂还贵倡导并尝试“学术散文”的写作,即在散文创作中加入浓重的学术内涵,或是将自己的学术性探究成果和论断通过散文的笔法表现出来。学术散文比文化散文更具学术含量和价值,又比学术论文更具文采、可读性和感染力。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有一座古都叫大同》具有深沉的史志意识和史学观照。聂还贵突出大同作为北魏都城和佛国世界这两大支点,详解北魏鲜卑拓跋部的发迹、迁徙、征伐、崛起经过,重点阐述了北魏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多民族的大融合,少数民族的汉化,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平城大同城建规划及管理模式,里坊制格局,太和改革实行的“三长制”和“均田制”,大同四合院民居,民歌音乐和戏曲,这些经济、政治、生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创新或创举,都对后来的隋唐盛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引作用。

  城市在作品中成为主角非自聂还贵肇始。何建明的《我的天堂》为苏州30年改革开放立传,《国色重庆》为重庆的发展变革写史,王军《城记》记述北京城半个世纪的沧桑。聂还贵笔下的大同较少触及当代的城市发展史,主要专注于历史之大同、大同之历史,带有鲜明的智性特征和思辨色彩。通过对大同的实地勘查和史料探究,思索政权、国家和城市兴衰更替的命运,梳理一座城市、一个地域的历史流脉、文化积淀和精神传承,探寻大同的文化基因。

  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旨归正在于用历史照亮现实,照亮我们今日之生活。我认为聂还贵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写下了一部或许是能够留下来的书。

著书千万字 存书用尺量(名人书房)
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梦
什么样的作品
有可能留下来
人生的攀登(阅读笔记)
追忆当看《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