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一部总投入约5500万元人民币的中等成本的公路喜剧片,上映68天,一路欢腾,最终斩获12.6亿元人民币的票房,让许多人觉得讶异。甚至有人质疑,《泰囧》的火爆与《江南style》红遍全球的骑马舞一样,没什么内涵,都火得无厘头。真的是这样吗?
笔者通过采访,得出答案:并非如此!《人再囧途之泰囧》是有其文化底蕴的。
①
基础:
职场文化
影片讲述的是徐峥和黄渤饰演的两个公司白领为了一项新发明的利益而引起争执,为了找大股东拿到一纸授权书先后来到泰国,一路上发生的各种囧事。片中对竞争戏剧化、夸张化的表现方式,简单直白却让许多观众乐于接受。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说:“《泰囧》讲了一个追求个人的发展、期望‘咸鱼翻身’的故事。角色之间的竞争,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真实的工作环境。不过他们对于利益的竞争也只是相对‘和平’的,不是特别残酷狡诈。这种职场文化是吸引诸多观众的原因之一。”影片也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新认识,引导着观众去塑造一种和谐的职场文化。
从《杜拉拉升职记》到《泰囧》,国产电影对于职场文化元素的使用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电影更加贴近观众忙碌的生活,越是身边发生的故事,越是有吸引力,越有可参照性。
②
主打:
家庭温情文化
迷路的丈夫满脸失落无奈地趴在方向盘上给妻子打电话:“我迷路了”;一路上坚持抱着给妈妈祈福的“健康树”的儿子,在异国佛寺虔诚地叩拜并写下充满对母亲关爱的旅行日记;本来可以获得巨额收益的授权书拿到了,丈夫却撕毁这张千辛万苦获得的东西,回归家庭……这些温情镜头的出现,都让观众暂时停止了欢乐地吃着爆米花的动作,笑中含泪。
《泰囧》背后蕴含着中国人注重的家庭温情文化。“《泰囧》让我们明白,亲情最终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中国人千百年不变的注重亲情的文化传统。一些人在过于功利的囧途上走得太远了,他们该回归亲情、回归传统了。”烟台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谭诚训说。
③
重点:
喜剧文化
有人统计:《泰囧》全片共190处笑点。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表示:“《泰囧》在制作上节奏掌握得比较好,全片笑点特别密集,是一个笑点堆砌的喜剧片,这是对当下人们追求物质金钱的浮躁情绪进行的一种宣泄和治疗,可以释放观众的压抑。”陈旭光也认为,“在2012年刚刚过了所谓的‘世界末日’,又恰逢贺岁档的时候,这样一部历经波折实现梦想的电影很能迎合观众对喜剧片的诉求。”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晓峰则指出,“《泰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让电影回归到了最初的娱乐形态上。电影最早期的本质与杂耍玩意儿没什么区别,无非博人一笑。”他认为,“从最早的电影《火车进站》开始,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从幕布上奔驰过来的火车时,吓得在影院里四处逃散,这就是电影要达到的效果,即感官刺激,包括视觉的冲击、听觉的享受。在最初的电影形态里,重视的是满足观众对电影娱乐性的需求,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泰囧》很好地还原了电影的本质。”
④
亮点:
小人物电影文化
从1937年的《马路天使》到上世纪40年代的《万家灯火》、《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再到80年代的《二子开店》、90年代的《卡拉是条狗》、《活着》等,小人物一直从未缺席中国的大银幕。对普通小人物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描写,也一直是中国电影人的强项之一。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汪方华说:《泰囧》是延续着中国式小人物喜剧精髓的。徐峥、王宝强、黄渤饰演的都是这个大社会中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小人物承载着时代中比较奋斗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但他们身上也有毛病、有缺点,他们最终获得成功的喜剧模式,经从30年代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并且不断获得中国百姓的强烈共鸣,对他们起到了励志作用。”
⑤
外延:
流行文化
作为一部欢乐的喜剧电影,《泰囧》充分满足了观众抱着爆米花走进电影院的需求。丰富的流行文化元素,时兴的网络文化特色,《泰囧》的台词和行为风尚,使这部影片成为体察流行文化的窗口。
文化评论人韩浩月说:“《泰囧》就像口水歌《老鼠爱大米》一样,是流行文化的产物,它打开了我们观察中国流行文化的一个窗口,里面充满各种各样的桥段以及略带粗鄙化的台词和流行的行为模式,造成了观众的爆笑。流行文化现在已经被网络文化占领,这也就是网络文化的特点。影片的台词也充满暗示和隐喻,有一种内码需要破解,观众得慢慢琢磨和领会,塑造着并利用了一种全民心态。”
除此之外,《泰囧》还蕴含了武侠文化、旅游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比如,片中王宝与泰拳高手对决、追车、与古董商的打斗等桥段,是符合中国的武侠电影传统的;片中浓浓的泰国风情,充分地发挥了电影旅游地标的作用,《泰囧》的火爆,给泰国的旅游业添了一把火……
时至今日,《泰囧》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新风尚和风向标,没看过就是“落伍”,看很多遍不稀奇。“《泰囧》现象”,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