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2月23日 星期六

回乡偶书(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2月23日   第 05 版)

  见到牛的小朋友

  法律援助到社区

  早晨的菜市场

  崇阳县新城关中学

  春蕾女童参观玉柴

  苏州:江南“考碗”热

  本报记者  陆培法

  大年初五,江南小城又下起沥沥小雨。

  在一个具有欧式情调的来雅咖啡馆内,由于上网速度快,每天都会有许多年轻人在这里搞小范围内研讨交流,他们的话题大多很集中——如何应对即将要展开的苏州市政府公务员考试!

  在江苏,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又被当地人称作“考碗”。这些年,“考碗”越来越热。 

  去年这个时候,从西北甘肃兰州大学读完研究生课程的志朋夫妇,带着满怀的希望和憧憬,来到了苏州参加“考碗”。今年再见面,他俩已成为了苏州市环保局的正式公务员。

  虽然已是“成功典型”,但讲到去年的考试经历仍让人唏虚不已。首先是语言关,为了专门学习这里不太标准的地方普通话,两人首先参加了地方话培训班。此外,为了应付面试,他们参加了声称“包过关”的七天七夜的高强度面试训练班,费用高达上万元,“在按银行卡密码时,手颤了大半天”,志朋说。

  与志明夫妇相比,小时则是仍在奋斗的典型。

  小时是我一个朋友的儿子,我们每年都会见面,这几年朋友讲得最多就是的小时的“考碗”经历。

  两年前,小时参加了市地税局招收助征员的考试,去年他又进入了政府的尚湖旅游开发公司当一位主管助理,但觉得还是不习惯繁重无比的商务接待,于是又下了决心继续考,目标还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

  “考碗”族由哪些人构成?中公教育集团负责人介绍说,在苏州每期公务员培训班,应届毕业生占到60%,在职人员占30%,5%是当职公务员,还有5%是其他人士。

  “考碗”热情越高,大家对考试的公正性特别是面试是否有“人情照顾分”的关注也就越大。

  在这方面,政府也没少费心思,抽调的考官都持有省人事厅颁发的三级面试考官书,每位面试考官和工作人员都签订了责任状。今年,公务员面试中和考生一起进入考场的还有纪检监察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特邀监督员,以监督面试官们是否公平、公正。

  高烧不退的“考碗”热,着实引人思考。

  

  崇阳:同享优质教育

  本报记者  汪灵犀

  2月16日,记者走进湖北省崇阳县新城关中学。

  城关中学2009年1月迁入现址,一批农村教师和大批农村娃踏入这所“城里的漂亮学校”。4年多过去了,孩子们学习情况怎么样?老师们能“与时俱进”吗?家长们还满意吗?

  在新中学的塑胶跑道上,校长罗火林讲起了学校这几年的变迁:“2008年,一次性撤销9所农村边远薄弱初中,与老城关中学合并,迁入推平荒山、扩地千亩兴建而成的教育新城。实验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一应俱全。全校5600余名学生中,76%以上来自农村,以前他们是无法享受到这些教育资源的。”

  罗校长说,为保证贫困生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给学校2000多名贫困住宿生每人每年1000元补贴,特别贫困的,县政府还会二次补贴。

  青山镇山村的甘慧颖2011年刚来城里念书时成绩很不起眼,如今已是全校前十名的尖子生了。2012年中考全校500多人过县重点高中线,125人提前考取市级以上重点高中,其中1/3以上都是农村娃。

  均衡教育资源,师资是关键之一,撤并前的城关中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知识结构老化。新校建成后,老校转来的优秀教师、撤并的边远初中里通过县级考核的教师、面向全国招聘而来的教师组成新的师资队伍,平均年龄减至37岁,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为加强师资力量,学校还与华中师范大学合力建成数字学习港,开通可视教室,请大学教授专家培训本校教师,每年还接纳100名华中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到崇阳支教2年,此外,还与美英等国的校长建立起沟通关系。

  “能和城里孩子同享优质教育,孩子们现在特别努力,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儿。”罗校长说。

  

  罗田:怀念农村的猪牛羊

  本报记者  陈振凯

  见到一头黑猪、两头黄牛,这让1岁半的儿子,很是兴奋。正月初二,到舅姥爷家走亲戚,大别山南麓湖北罗田县一个山村,儿子不稀罕猪肉,稀罕猪走。

  这些年回自个儿老家豫东柘城农村也好,回爱人老家湖北罗田山村也好,或到其他农村,都有一个感受,养猪养牛的越来越少。

  “费劲不说,还不赚钱。”这是听到最多的解释。妻妹去年结婚,婆家武汉蔡甸区农村。她公婆说,为儿子结婚,去年养了头猪,一天三顿伺候,生了两次病,饲料也贵,算下来,不算人工,比买肉还贵,今年再不养了,尽管猪圈上贴了“六畜兴旺”。

  岳父家以往,每年都养“年猪”,年底了,请人来杀,一部分肉卖给村里人,大部分留下储冬过年。“塆子里不少人家都这样。”这两年,很明显,基本都不养了。村子离河近,河道里有铁砂可采;离县城近,菜地里有菜要卖;建筑工地当个铲泥小工,一天也能挣100元。谁还有空在家伺候猪?

  爸妈因帮我带孩子,这两年成了“老漂”,家里更早不养猪。爸说,村里青壮男女大都外出打工,留下60岁以上15岁以下的,体力精力不够。“即便养猪,也都成规模。”五大爷在村口的养猪场,时赚时赔,就看猪生病多少。鸡蛋不能搁在一个篮子,为调节风险,这几年五大爷开始增养野鸡。

  农村经济收入,曾经“外靠大田内靠猪圈”,现在“要想富,多养猪”早不流行。“村里的兽医,也不再是最富的那户。”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农村收入来源的大转移,让养猪牛和种经济作物不再吃香。猪牛不养了,能种两季的水稻只愿意种一季了,小学劳动课里“板栗种植和蚕桑养殖”也不吃香了。

  城镇化的号角声越来越响。正月初四,往新开通的武汉站搭乘高铁的路上,见到不少规划整齐的新农村住房,“一栋两户”,很像别墅,这种规划,显然并没给猪圈留下位置。没人能阻挡时代脚步,何况猪牛。

  进城务工,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一家一户的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将成趋势。猪牛也将从农民一家一户的猪圈牛圈中,走向规模化的工场。曾经,满村猪圈,天天听牛叫,放了学去河沟里放羊。以后,村头偶遇黑猪黄牛白羊,会稀奇地多看一眼吧。

  

  玉林:“春蕾女童”回娘家

  本报记者  庞革平

  “玉柴真漂亮,与想象中的不一样。”“玉柴的叔叔阿姨真好,又给我送文具和新衣服了。”

  新春佳节,50名“春蕾女童”代表得到玉柴资助的500名受助者返回位于广西玉林的玉柴“娘家”。

  “能到玉柴来看一看,是我的一个心愿,是最快乐的事。”“玉柴的叔叔、阿姨对我帮助很大,我一定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玉柴、回报社会。”这是50名“春蕾女童”共同的心声。

  梁凌裕是北流市大里镇二中九年级的一名学生,家在北流市大里镇大塘村,父母已经离世,姐姐去年考上了高中,家庭十分困难。面对生活压力,她多次想放弃学业。玉柴股份公司铸造厂厂长赵国琴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后,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困难,还与她结成了帮扶对象,资助她继续读书。在赵国琴的带领下,铸造厂连续几年在“春蕾计划”捐款中位居集团第一。今年,铸造厂员工已为“春蕾计划”捐款4万多元。

  刘燕清是来自博白县的一名“春蕾女童”,是玉柴物业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庄功荣扶持的对象。刘燕清很小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因为承受不住生活的压力离家出走后就杳无音信。现在,她寄住在姑姑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刘燕清流着泪说:“4年前,在我的生活处于最困难的时候,是玉柴帮助了我,让我树立了信心。如今,融入了玉柴这个大家庭,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了!”

  “‘绿色发展,和谐共赢’是我们企业的发展理念,扶贫济困、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说。

  

  上海:卖菜的年轻人

  潘笑天

  “80后”小伙儿胡慧凯,大年初五这天,他照例凌晨4点多开工。他要把前一天从地头摘来的蔬菜运到城里,赶上早市。

  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强丰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紧挨着杭州湾,走高速到市区要1个多钟头。胡慧凯是本地人,之前在服装厂作裁剪工,后来出口生意难做,去年跳槽到了“强丰”的配送中心。

  “草头卖得怎么样?”“很好,多进几筐。豆苗也卖得快。”6点多,货车停在普陀区长风集贸市场门口,卸货时胡慧凯细心地记下销售情况,顺路把没卖掉的菜回收做饲料。

  和他接头的小伙儿叫刘风,江苏盐城人,来上海七八年了。之前做过厨师也干过装潢,后来到长风菜场“卖菜”。“之前我卖散装菜,老怕卖不掉。现在‘无人售菜’很收欢迎,菜都按1—4元规格包装好的,顾客自助投币,省事。”这样一来,他能稍分出些精力,多看看还没满月的宝宝。

  8点多,“无人售菜”摊位前人多了起来。“这里草头只卖7块3毛钱一斤,比别的摊位便宜近一半。”住附近的江阿姨向我传授挑菜“经验”,“这菜不喷水,干干净净能存放5天呢。”

  “半年多前,菜都烂在田里,每年亏损100多万。”“强丰”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吴连强叹了口气。3年前他包下400多亩地搞蔬菜基地,“但菜卖不出去,急人!”“现在有5个点,每天投放价值4000多元的蔬菜,收回的金额跟这差不多。”吴连强计划着今年再设10个点,为了跟上供应,他正盘算上马自动化包装设备,并添台大货车。“把成本再降一点,菜价能更实。”

  

  泰安:家门口的法律顾问

  王  越

  “许律师,过年好啊!”

  2月16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家住山东泰安泰山区花园社区的杨宝森就来到社区服务中心,给山东东岳律师事务所的许兴华律师拜年。

  “自打服务中心开了‘律师会客厅’,律师们每周都轮流来免费服务。”杨宝森介绍说,“以前从来没和律师打过交道,这两年我和很多律师都成老朋友了。”

  杨宝森是花园社区的一名楼长,有了律师会客厅以后,他便成了这里的常客。

  “在楼里调解纠纷的时候,碰上麻烦事儿我也糊涂,咱不懂法啊,可这儿的律师一说,就都明白了。”杨宝森说。

  百姓以前签合同、闹纠纷,都很发愁,出去找律师,一是找不着,二是得花钱。如今,社区群众有了矛盾纠纷或涉及法律的疑惑,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些身边的法律顾问,社区的刘欣书记介绍。

  “律师进社区,能帮着百姓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了很多小矛盾的扩大。”泰山区司法局局长王坤华说,“让百姓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起到普法宣传作用的同时,还可起到矛盾‘缓冲带’的作用。”

  去年泰安市灵山大街西段通路,青山社区有200户居民和租赁经营户被纳入了拆迁范围,有群众对此不解,实施过程中出现矛盾。“律师会客厅”帮着解答居民和经营户的咨询,解释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经过5天的集中调解,最终圆满化解了问题。

  

  井冈山:新风刮进山里

  刘  芳

  “红土地、南瓜汤”是这个井冈山革命老区曾经的红色代言。一年不见,小山城变得既熟悉又陌生。

  回到家乡,最先闯入眼帘的是儿时记忆中的油菜花田,那一片嫩黄在冷冷的冬雨下显得格外精神。

  熟悉的天气,熟悉的乡音乡俗乡味,但老家已经在这种熟悉中悄然变了模样。“山水国际”“伟业家园”等新开盘住宅楼成为人们热门的聊天话题。正逢过年,新开张的购物中心也十分热闹。回到小山,少时玩伴多已为人父母,各家新式的楼房也是一个赛过一个。

  正月初六晚上,80岁高龄的刘灿先老人手里抱着炭火笼子安坐在上席。一旁,随着喇叭声和鞭炮响,儿孙依次在他和老伴面前作揖跪拜,送上祝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依照乡俗,这是正式寿宴前一天的暖寿酒席。

  席间乡音起伏,聊得内容虽有家长里短,却也不乏新内容。身为公务员的郭先生说:“今年是最轻松的一个春节,不用喝酒应酬跑腿送礼。”看来廉政新风刮到了山里。

  “如今公务员也不是喝酒吃饭洗桑拿了,随时要绷着根弦为人民服务。”郭先生说。这里曾经是革命的“星星之火”点燃之地……新的风气正在随风潜入夜。

  另一边刘大爷的儿孙们在用iphone给爷爷奶奶拍照,传上了微博,给尚在远方的亲人发微信。老人不太明白这些新科技,对着手机一直乐着。新科技带来的是信息传输的高速,信息的距离在拉近。人们热烈地讨论一年中的大事,从钓鱼岛到网络反腐。

  356天只身在外,9天归家停驻,这样的发现让人惊喜。

  这不仅仅是一个山村的改变,也不仅仅是井冈山的改变。

  以前跟着毛主席闹革命的小毛孩刘灿先已到耄耋之年,在人生晚霞,见证者中国新的改变。

  本版制图:潘旭涛

回乡偶书(二)
责编:尹晓宇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