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价格宽松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通过货币贬值刺激经济,但货币竞争性贬值的结果是,发达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未有多大改观,失业率也并未有多少下降。
由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有很强的溢出效应,竞争性货币贬值造成的流动性泛滥,一方面推高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外流进入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而引发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资产价格轮番上涨,并面临沉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严重阻碍了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的健康增长,从而对世界经济复苏带来负面影响。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本月18日援引德国中央银行行长魏德曼的话说,货币政策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竞争性货币贬值没有赢家。事实的确如此,从汇率变动的效果来看,如果各国都实施竞争性货币贬值,直接干预汇率,货币贬值效应部分将相互抵消,对刺激出口的效果是有限的,负面影响却很大,容易导致本国的外汇储备和货币投放量大幅度增加,资产价格泡沫和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因此,竞争性货币贬值并不能够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反而使全球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泡沫、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定。
从长期来看,发达经济体国家频繁推出竞争性货币贬值,对自己来说是饮鸩止渴,不可持续,对其他国家来说是以邻为壑,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对货币竞争性贬值造成的危害不能掉以轻心。
世界已进入“金融化生存竞争时代”,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变革与国家间生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趋势下,金融货币手段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发达国家转嫁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维护其经济与金融霸权的常态化金融生存竞争手段。
这些手段包括量化宽松、汇率和利率操控、竞争性货币贬值、债务货币化等货币政策措施。可以预见的是,一旦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国家的货币贬值从独立行为变为普遍现象,整个世界货币体系就会联动震荡,而伴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将会更多地为美日欧的过度利己的货币政策埋单。
日前,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在莫斯科发表联合公报称,要“坚决抵制竞争性货币贬值,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显然,与会各方已经认识到了竞争性货币贬值的危害,但如果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不能够采取一致的行动和具体的措施来坚决抵制竞争性货币贬值,公报声明将只能是一句空话。
面临世界经济转型与调整中的困难和问题,世界各国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采取坚决而有效的一致行动,坚决抵制各类过度利己的竞争性货币贬值。各国应着眼于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增加,采取有效措施刺激经济,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贡献。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同济大学财经与证券市场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