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2月22日 星期五

元宵月照我走世界

本报记者 陈晓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2月22日   第 10 版)

  明月·故园

  温暖的灯笼、甜糯的元宵、有趣的灯谜、人约黄昏后的心跳……每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元宵节的美好记忆,也会年年重温这份回忆与年味。但是,那些远离故土、已与家园隔着重洋的中国人呢?癸巳蛇年的元宵在即,记者打了十几通越洋电话,采访那些天涯海角的同胞,记录下他们的话语与故事。

  “写文章让祖国亲人放心吧,我有元宵吃”  

  邹宗平(美国,西雅图市)元宵节会到ranch 99(连锁超市)买汤圆回家,孩子已变成了美国人,但对中国年节的食物还是喜欢的。过去我住在马里兰州,那里的元宵节更热闹,我们华人借用一个高中的礼堂,卖自家做的食物、演出,美国的邻居、朋友也愿意来凑热闹。无论华人多少,如果一个城市有热心的华人,那里的年节就会很热闹,马里兰州有一个华人叫吕大渔,她年年都组织大家过元宵节。

  孙洋(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市):有元宵吃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春节,有春节就得吃元宵啊。虽然我们这里比不上墨尔本、悉尼热闹,但我们在中国人、韩国人开的超市都能买到汤圆,你写文章请祖国亲人放心吧。但我还是怀念北京大笸箩里现场摇的元宵,现在还有吗?一般我就在家煮碗汤圆过节了,倒是我身边的一些澳大利亚人会跑到临近的布里斯班看中国人的表演。

  黄启文(马来西亚,吉隆坡市)马来西亚华人多,当然要庆祝元宵节,但比不上新加坡热闹,因为新加坡政府会办活动,而马来西亚都是福建同乡、广东同乡的社团办活动。我过元宵节就是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节日的聚会能让其他族群更多地了解华人。马来西亚的华人要一起努力,不要让“排华”的事情再发生了。

  “元宵的箫声赐我良缘”  

  诗诗,北京人,10年前一段折磨她的感情让她远走加拿大——

  “现在说起来可笑,我来加拿大前,还特意跑到首体苦练滑冰,我想加拿大是冰雪世界,一定到处是冰场,我要到冰场遇到一个帅哥,让那个人知道自己有眼不识泰山。没想到来了以后才发现,这里滑冰不比北京方便,也找不了帅哥,帅哥们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或女伴呢。”

  “来加4年后的元宵节,想家想得快撑不住了。这时一个华人办的晚会非要我上台表演一个节目,加拿大华人的春节节目可不含糊,李玲玉、王祖贤都登过台。我挖空心思才想到自己练过吹箫,便借到一管箫苦练了几天,自己都觉得没吹出调来,没想到台下一位白人帅哥如闻仙乐。他先问我这是什么乐器,我给他讲了一套,给他解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时,他眼睛都直了,说你们中国人太会过生活了,一件乐器,有这么多说道啊。我教会他的第一句中国话就是:博大精深。”

  “后来,帅哥迷上了中国文化,也娶了中国女孩。我们每年都会去参加华人的元宵聚会,我先生一家二十几口也都参加,他们很自豪当我的家属。婆婆今年早就打电话来了,报名到华人的晚会上义务服务。”

  “一盏灯笼留住了我儿子”

  小阳,武汉人,乔居德国法兰克福——

  “我的儿子在德国出生、德国成长,他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次生气地问我:‘我是德国人,为什么小朋友说我是中国人?’我也很生气:‘你就是中国人,爸爸妈妈都是中国人,只是现在住在德国。’儿子又一次强调:‘我是德国人。’我理解小孩子都有趋同心理,不想和别人不一样,没太在意。”

  “等儿子上了小学,开始不说中文了,我和他说中文他不理我,说德文才答应。这时我慌了。我看到过有的中国家庭儿女不说中文,没法和父母聊天,再娶个外国媳妇,生个一句中文不会的孙子,简直就是把儿子丢了。转机发生在儿子初中的一堂手工课,儿子说老师让他做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向我求助。我放下手里的一切工作,和儿子动手做了一个画着水彩画的纸灯笼,并给他讲我小的时候提着灯笼过元宵节的故事。儿子的中国灯笼在学校走红,老师问:‘这是日本的灯吗?’儿子为了证明不是日本的,给老师讲了元宵节的习俗,老师让他给全班同学又讲了一遍。从此,儿子不时被邀请做中国‘讲座’,也和我更亲了。”

  “现在儿子已经上大学了,他上周问我什么是三十六计,是一个德国同学问他的。我趁机又进行了一次‘中国教育’,中国的问题你被德国人问住了,丢人啊。儿子就笑。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希望了解中国,也知道中国年的习俗,这是我在德国20年的亲身感受。”

  这些人,这些话,这些故事……在元宵的节庆里品味,你品出来的是什么?是灯影里的乡情?还是元宵里的洋味? 

元宵月照我走世界
台湾邀您闹元宵
图片报道
港澳“元宵”的吸引力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d.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