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棚可上溯至北宋时期的勾栏、瓦舍、舞亭。春节在即,香港搭起了中国最传统的大戏棚。在迪斯尼、海洋公园吸引内地游客的同时,不少港人回归传统,看戏过大年。
在现代人的眼中,戏剧也许是老土的娱乐,但中国戏剧拢着我们整个民族几千年的影子,赵氏孤儿、徐策跑城、借东风、霸王别姬……历史、道德、审美全在其中,台上三五人便是千军、五六步就是九州,台下心领神会、悲喜相随。这样的深厚与想象力恰恰是现代人最为缺乏的。
好在,香港的火树银花中,蓦然回首,涂满油彩的面孔穿越千年仍然吟唱着我们前世的故事……
“西九”戏剧贺岁
“西九”即香港西九龙文化区,是香港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在西九龙填海建设的文化区,集中博物馆、音乐厅、剧场、戏院、展馆等展示香港文化。人们印象中香港文化以洋为主,但文化区规划的三大广场之一就是戏曲广场,而且去年春节期间搭建了中国传统大戏棚,数日唱大戏,成为港人追捧的热点,一举成功。
今年春节“西九”的大戏棚“卷土重来”,不少港人早早打听戏码,准备听戏过年。港府因此印刷了戏单供市民免费取阅。“西九”发布消息,大戏于1月30日开锣,2月16日落幕。率先登场的是由罗家英、王超群领衔的“金英华粤剧团”,演出两出名剧《福星高照喜迎春》和《蟠龙令》;2月1日和2日是“龙飞剧团”演出《白兔会》和《双仙拜月亭》;2月3日及4日是“日月星粤剧团”演出的《楼台会》和《大红袍》……所演剧目门票在100港元到150港元之间,还有一些免费大戏,让香港市民在繁管急弦和生旦净末中过一个中国文化年。
粤剧在半个世纪前曾一统香港娱乐,但随着香港进入工商社会,西方文化渐成强势,快餐娱乐被普遍接受,粤剧名角老去,观众流失,民间剧团生存艰难,以上演戏剧为主的新光剧院几次吹响熄灯号,但几次在最后的时刻,社会总动员出手救急,留住了戏院。挽救戏剧的香港有识之士们撑过戏剧最艰困的日子,等待对现代娱乐渐感厌倦的人潮回流。
茅威涛“封箱”《西厢记》
“封箱”是戏剧行的行话,指将各种演出用具整理归箱,贴上“封箱大吉”的封条,不再演戏。小百花越剧《西厢记》的第一代演员上周在香港新光戏院“封箱”,此后茅威涛等“封箱”演员将不再演出该剧的全本。茅威涛在“封箱”仪式上感慨说,30年前在新光戏院演出《西厢记》时,想不到“封箱”也在这个舞台上。
这场演出星光灿烂。汪明荃登台担任主持,内地的观众都熟悉她的电视剧和歌曲,其实被港人称为阿姐的汪明荃也是粤剧演员,1988年还与罗家英组建了福升粤剧团。她称自己“好欣赏越剧”,也很迷茅威涛,大赞《西厢记》的剧本好浪漫,演出手法又独特,风格跟她演的粤剧《帝女花》不同,没有大锣大鼓却慑人心魄。
刘嘉玲也到演出现场助阵,她称自己是越剧迷,也曾在综艺节目中试唱粤剧。明星有引领时尚风潮的作用,汪明荃、刘嘉玲是为小百花助阵,也是为传播戏剧之美、吸引现代社会关注戏剧推波助澜。
一起找回戏剧之美
戏剧在香港起死回生,重现芳华,也得力于媒体的引导。香港电台每年评选“梨园十大要闻”,吸引社会对戏剧的关注。本届评选近日公布结果,包括油麻地戏院复修后重新启用,致力推动粤剧发展;“盛世天戏剧团”租用新光戏院4年;阮兆辉获颁荣誉院士;芳艳芬捐款给香港中文大学推动粤剧发展;“西九大戏棚”演出贺岁粤剧;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公布“戏曲中心”建筑设计比赛结果;罗家英荣获荣誉勋章等。
此外,香港上个月举办“2013纪念任剑辉女士(1913-1989)百年诞辰粤剧艺术国际研讨会”,让现在的观众开始关注任剑辉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粤剧电影。
香港特区政府还举办“社区粤剧巡礼”活动,向业余粤剧团提供表演场地和资助,请他们到社区演出,既给粤剧新秀演出机会磨练技艺,又把粤剧推广到千家万户。
2009年10月, 香港联手广东、澳门,三地合力把粤剧送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戏剧传统并未在东方之珠消弥,印证凡经典必有其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