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

政府行政干预手太长 市场调节机能就退化

中国经济为何总患“冷热病”

本报记者 罗 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2月06日   第 02 版)

  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多年中不时犯“冷热病”——一会儿投资过热,钢铁厂、水泥厂等遍地开花,一会儿政府调控,很多领域投资又骤然降温。解剖病因,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日前分析说:“一个人身体要健康的话,内在机制的完善是首要的,有病的时候有必要打针吃药,但要以人自身机制为基础。经济也一样,现在主要是自身机制还不完善。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宏观经济调控虽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完全依赖于宏观调控,而忽视市场机制完善,否则,我们的经济就会像以前一样一会儿过热,一会儿过冷,摆来摆去。”

  政绩冲动引燃投资热情

  近来,各地投资冲动又有抬头趋势。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专家分析,2013年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过热的结果是产能过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指出,最近几年,不仅传统产业过剩,如钢铁、水泥等,而且部分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比如,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产能占全球的60%;风电设备产能30-35GW,产量只有18GW,产能利用率低于60%,仅前5家企业的产能就超过了全国新增容量。

  过热的苗头已引起高层关注。近期,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一次讲话中警告“要警惕投资过热”。

  要想政绩出得快,就靠投资车头带。专家们也表示出一定担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2012年各地政府换届已经基本完成,按照以往的经验,固定资产投资的换届效应仍可能出现,再加上当前稳增长政策在执行中可能失当的双重作用,未来仍有可能出现投资过热风险。近期,多省市集中出台大规模投资规划,显示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已经开始抬头。新一轮的投资过热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继续恶化,从而有损于长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对此,中央政府应该有所警惕,提前防范。

  政府“强势”挫伤市场机能

  新一轮投资冲动事出有因。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外贸增速在2012年回落到6.2%,主要原因是全球外需市场疲软,预计2013年外贸形势仍不容乐观。受制于外需萎缩,各地将经济增长点放在对内扩大投资上。

  此外,换届、提振经济和城镇化建设也是引发投资冲动的原因。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少强认为,换届交接与城镇化的目标让地方政府承受着GDP与政绩考核的双重压力,投资为导向的冲动恐不可避免。而且就经济疲软大形势看,地方需要投资提振经济、掩盖矛盾、缓解收支压力。

  然而,究其根源,经济忽冷忽热的原因还是厉以宁指出的“经济内在机制不完善”。

  “厉教授的分析很到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作用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价格信号是扭曲的,不能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而政府属于强势,干预经济活动过多,垄断土地等资源,为了把GDP搞上去和自己的升迁,地方政府官员必然产生内在投资冲动,大干快上造成经济过热。

  徐洪才指出,经济过热后,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经济又从热变冷,如此反复,经济忽冷忽热,而内生型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形成,靠市场供求关系自我调节的机制也没有形成。

  多调市场机理才能少下猛药

  专家指出,治疗经济“冷热病”要多调机理,激活市场机能;少用猛药,改善宏观调控,减少政府干预。

  厉以宁认为,很多问题是要靠改革来解决,而不是靠宏观调控来解决,宏观调控只能在微调、预调方面起作用。现在面临几个大改革,市场完善化就是说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而不要左一道审批右一道审批,这实际是市场还不够完善的表现。

  “政府调控是被动的,消极的,容易造成经济忽冷忽热。”徐洪才表示,政府职能要回归本位,该干的干,不该干的不干,当好裁判员,提供好服务,为市场公平竞争创造有利环境;打破政府垄断,让民间资本有公平参与的机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政府可以用经济、法律手段间接进行宏观调控,通过产权改革、技术和制度创新,激发市场主体——企业的活力,让市场灵活自觉地发挥调控机制。

“中国成最大印钞机”一说太离谱(热点聚焦)
声音
三亚初春收菜忙
中国经济为何总患“冷热病”
贺岁牡丹成年货新宠
潍坊:节前年画印制忙
内蒙古投巨资开展地质找矿
国航将新开多条国际航线
责编:梁益琴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