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投放任何饵料,在一个人工构筑的类天然环境中,各种贝类、鱼类在这里聚集繁衍。这种养殖方式最令人称道的地方是,它能够“吃掉”空气中的碳。一种叫做“碳汇渔业”的新理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吃”的是碳
“吐”出的是高蛋白
碳汇渔业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渔业生产活动,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增殖放流、人工鱼礁以及捕捞业等。发展碳汇渔业、加大离岸开发力度,是山东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实施海陆统筹战略、实现蓝色跨越的重要路径之一。
青岛鲁海丰集团开发的石岭子人工鱼礁项目从2010年4月开始建设,已完成投资2.2亿元,相继投放大石块、混凝土构件、处理后的旧渔船等进行人工造礁,并在深水海域分期发展大型抗风浪网箱养鱼。目前,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明显恢复,鱼虾贝藻各类水产品品种大增,碳汇渔业的做法初显成效。
在200公顷海藻密布的“森林”里,各种贝类、鱼类在这里聚集繁衍。据每天巡视的牧鱼人介绍,3年前,渔民在这边海域已经找不到什么鱼,半个小时钓不上一条鱼,自从下了人工礁石,几分钟就能钓到鱼,而且还有许多稀罕品种。
海洋牧场更重要的作用,不在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在于长远的生态修复和保持功能。据了解,贝类生物的外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的生长需要消耗很多二氧化碳,是很好的碳汇生物。据统计,海洋生物每年可以捕获和储存的二氧化碳,几乎抵消了全球运输部门的碳排放量。
数字化立体养殖
孕育渔业革命
在青岛斋堂岛南有一片3000亩的海域,水下5米处海带利用光合作用健康生长,水下10米处吊养的鲍鱼则以海带为食,而鲍鱼的排泄物则是最下层附着机上的海参最好的食物来源。这样的生物链可以有效避免人工喂养,还原三种生物的天然环境,产出纯天然的野生海产品。
据了解,青岛大禹渔业有限公司从2012年4月份开始,在这里发展了一种深海网箱立体养殖技术,掀起了上中下三层综合利用生态养殖的革命。这片海域今年春天就可以收获海带,两到3年就可以收获野生的海参和鲍鱼了。
“这是碳汇渔业中最典型的养殖方式,不但不会造成任何污染,而且海带、鲍鱼和海参作为天然海洋净化器和固碳生物,它们的成长就是对低碳环境最好的贡献。”大禹渔业总经理陈宝华介绍。该项目被列为2012年的山东省蓝色经济示范项目。
深水网箱在数字化技术的控制下,可实现水深自动调节,生长状态全面监控。克服了传统网箱养殖的缺点。陈宝华介绍,为了保证悬浮式网箱实用性,他们刻苦攻关,如今已经取得了包括网箱自动升降技术、防侧翻技术等多项专利。“我始终认为,还原渔业的生态养殖环境,避免人工喂养的污染,才是渔业发展的最终方向。”据介绍,大禹渔业目前正在着手准备另外1万亩的立体养殖基地。
相关专家表示,数字化深海网箱养殖使渔业养殖空间布局从浅海拓展到了深海,从人工喂养跨越到利用生态链自然生长,推动了渔业养殖转型升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