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28日 星期一

远征南极,佳节倍思亲

本报记者 孔晓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28日   第 08 版)

  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向祖国人民致意

  中国南极人的举手抬足,总是那么惊世骇俗,吸引着世人注视的目光。就拿正在进行中的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来说,仅就考察队员们驾着“雪龙”船,来回航行27460多海里,完全称得上是中国人最长距离的远行。

  16年前,我参加过这样的远行,从此以后,与中国南极考察事业自然结下不解之缘。

  我深知,远行的赤子,时时萦怀于胸的,就是对于祖国与亲人的思念。而当年通讯手段的匮乏,又使得这种思念难以释怀。记得1997年腊月二十九清晨,我与中山站的队友们齐聚科研栋报房,通过越洋电话,静静聆听了宋健国务委员代表国务院所致的春节问候。接下来,北京国家海洋局工作人员按照事先的约定,为身处中山站、长城站和“雪龙”船的100多位考察队员逐一接通与国内亲人的电话。这种通过短波传送的电话,时断时续,时晰时弱,而且一人通话,“一船两站”的队友全在“旁听”。通上话的队友,大多只能讲上一句“春节好!”“新年好!”“代问老人好!”之类的问候语,便迅即把机会让给渴望难忍的等待中的队友。尽管如此,仍有不少队友没能轮上机会讲上一言半语,只能把无尽的思念埋藏在心底。

  与16年前相比,中国在南极不仅新建了昆仑站,考察设施与规模均有飞跃扩展,而且通讯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日前,通过互联网,我与中山站上的王建国兄轻松地取得了联系,他传来的文字与图片,在我眼前瞬间化作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从中山站至昆仑站往返4000公里的第12次冰盖考察,附带为中国建立第四个南极考察站选址,是本次南极考察的重点任务。25名队员,驾驶9辆雪地车,牵引着35辆雪橇,浩浩荡荡出发之时,万万没有想到,此前走过许多回的坚硬雪地上,近期突然出现了无数道冰裂隙。这种巨大的危险,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征兆。只是当一辆雪地车压塌浮雪突然倾斜时,当车上GPS导航员下车观察两脚踏空时,大家才惊出一身冷汗。幸好那位导航员临危不乱,在双脚落入1.5米宽裂隙的一瞬间,飞快地张开双臂,上半身趴在了雪地上,被飞快赶来的队员拉了上来。陷落的雪地车随后也被前来救援的俄罗斯雪地装甲车拖曳出了险境。

  南极考察的艰难困苦,非亲历者是难以想象的。前几天,冰盖考察队员们在海拔4000多米的冰穹A地区顶端,就前所未有地经历了7级以上大风和零下55摄氏度的极度低温。身处南极冰盖的“珠穆朗玛峰”,人能活着就是奇迹,可考察队员们还要打冰钻,做建筑,这无异于是向人类的极限挑战!

  我理解,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中国南极考察关系着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未来。

  建国告诉我,今年大年三十,中山站又要像往年一样,包饺子,办晚会,玩游艺。我期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因为中国南极人太需要借这传统节日,解除疲惫,放松身心,跟国内亲人说上几句悄悄话……

远征南极,佳节倍思亲
带着新风貌出境过春节
图片报道
“让外国人见识见识中国人”
开车出国过大年
图片报道
责编:尹婕 邮箱:travelweds@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