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开学前的一个周末,我的学生们正抓紧时间在酒吧里进行最后的疯狂。以我对这些英国孩子的了解,这其实只是他们在周三之前的最后疯狂。我和同事Trudy则正抓紧时间完成周一就要交到教育学系的两千字小论文。话说学术文章我们敢欠账,但这小文章却是我们上了一学期的教育学课程的作业,不敢拖沓。因为这事关我们这两个新老师能否获得“高等教育研究生证书”(PGCHE),完成在英国高校的执教资格认证。
英国对高校执教职业化的举措可推溯到1997年的“狄林报告”。那个时候有2/3的高校教员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学的专项培训,比率比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要高。而近十年,留学生所缴费用逐渐成为英国高教市场的主要收入来源,英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首席执行官就曾因国际学生对英国高校满意程度总比英国本地学生低而担忧,认为英国要想在大学教育市场保持优势,就必须加强高校老师的职业化。
这个由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全国推广的PGCHE一般是60学分的在职培训,包括教育学的各个方面,有选修也有必修,每门课都有明确的考核。在这个课程里,每个讲师都是学生,受同样的学校作业提交程序的管理,这个培训的正规和难易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我看来,这套课程的价值并非在于给新老师武装讲课技巧。因为即便没有资格认证的要求,大部分老师也会琢磨怎么把课讲得有意思。一来学生满意程度是英国大学排名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二来在同一学院里,谁讲的课有意思,谁的课让学生睡觉,学生喜欢亲近谁,避而不及的又是谁,这些都能在每学期期末学生的课程评价上体现出来,这口碑的压力才是最大的动力呀!
所以这个PGCHE更多的是职业认知而非技能培训,它首先帮助新老师厘清职责范围。知道吗,严格意义上说我和我的同事都不能称为“老师”,因为我们其实没有负责学生全面培养、组织学生活动的老师的资格;我们只能称为“讲师”,因为我们首要职责是学术研究,其次才是教学,而且除了学术上的指导,学生遇到的其他问题我们都没有资格插手,要由专人负责。
其次,它帮助新老师思考掩埋于那些日常繁琐工作中的“大”问题,比如学生和老师的职业契约是什么?考核和教学目的的关系是什么?教与学的趋势是什么?我的教学价值观是什么?每次学生带着学科问题来听我的课,我也带着教育学问题去观察他们。这样教学不再成为和学术研究争抢时间的对立体,它也成了一个研究内容。当然,我的讲师培训还远没结束,提交完手头这篇小论文,这学期我还要修两门课程,讲师形成记尚属未完待续。
(寄自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