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

什刹海访“冰刀王”

本报记者 尹 婕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19日   第 07 版)

  在冰上嬉戏的一家三口

  正在滑冰的“冰客”

  王建芝正在磨冰刀

  “1952年冬天,我唯一的一个冬天,差不多每个周六晚上去什刹海溜冰场滑冰。”作家王蒙在自传《半生多事》中这样写道。和王蒙一样,许多老北京人数九寒天滑冰的经历与什刹海有关。

  而在许多老“冰客”的眼中,什刹海边磨冰刀的“冰刀王”是冬日的什刹海不可或缺的一景。

  “冰客”叫响“冰刀王”

  1月14日午后,北京的雾霾仍未散去,什刹海冰场还是吸引了许多滑冰者前来。弯腰压步,熟练者一气呵成,潇洒轻松;初学者一步一顿,偶尔摔倒在地,换来哈哈一乐。走进冰场2号口对面的胡同,“北京冰刀王”白底红字的招牌在两边灰色墙体的映衬下很是醒目。

  67岁的王建芝俯首在一台电动砂轮前打磨冰刀,刀刃飞溅出的火花闪着点点黄色的光芒,映着王建芝专注的神情。冰刀的主人张文奇花了近2个小时乘车从门头沟赶来,沿着什刹海南侧一路打听找到这里,只因为前两天在电视里看到专门介绍“冰刀王”的节目。张文奇口中的电视节目是为了纪念王建芝刚刚过世的父亲王保顺,“冰刀王”的头衔最初指的正是他。

  1943年冬天,迫于生计,原本干泥瓦匠的王保顺买来一块磨刀石,靠着自己的悟性,在冰面上做起磨冰刀的生意,每次收取几分钱。为了能“换回2斤棒子面”养家糊口,王保顺开始专心琢磨起冰刀,经历了千百个日夜,王保顺的技术突飞猛进,名头也越叫越响。王建芝的母亲回忆说,50年代,王保顺在中山公园冰场磨冰刀,那时常有冰刀爱好者花1毛钱买门票进去,再花3毛钱找王保顺磨冰刀,然后带着冰刀去别的冰场滑冰。“文革”开始后,王保顺不敢再出去磨冰刀挣钱,不过,在家里仍不时擦拭着他的工具,研究磨刀技术。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王建芝和弟弟王培芝跟着父亲学了艺。“父亲总是在关了灯之后让我们练习,仅凭着刀刃和砂轮磨擦出的火花那一点点亮光来判断手劲用得对不对,只有这样才能拿捏准力道和分寸。”那时仅十三四岁的次子王培芝对父亲的严格印象深刻。

  改革开放以后,滑冰这项彰显自由的运动再度兴起,压抑太久的人们兴奋地涌上冰面。“那是什刹海冰场最辉煌的时期,老北京人几乎家家都有冰鞋。”王培芝看着胡同对面的什刹海说,这个四九城里最大的天然冰场,每个夜场能有两三千人来滑冰。1982年,王保顺在什刹海边租了个七八平方米的门面,注册了营业执照,专门经营起磨冰刀的生意。也就是在那时,“什刹海边儿磨冰刀的老头”名气登顶,甚至有河北、东北的人慕名而来。到了80年代末,一群滑了几十年冰,也找王保顺磨了几十年冰刀的老“冰客”送了王保顺一个名号:“冰刀王”,并送来了书法家启骧题的匾额。

  什刹海今冬“热”起来

  去年12月24日,什刹海冰场开放。敏锐的王培芝发现,“今年有些不一样”。

  因为低温,什刹海冰场比往年早开了近10天。“前几年因为暖冬,滑冰的人越来越少,有些老冰客一冬天只来一两次。这个冬天,几年没露面的老‘冰客’们又回来了。”现在什刹海冰场每天接待的“冰客”都有几百人。老“冰客”喜欢在什刹海滑冰,这里的冰面宽阔平整,“蹬起冰来特带劲儿。”王培芝说,自家铺子的生意也好起来,门前常有几个人排队等着磨冰刀。

  王培芝欣喜地看着这样的变化,“毕竟现在娱乐活动那么多,不像过去,冬天只能滑冰”。今年什刹海冰场延长了夜场时间,往年开到晚8点半,今年则从上午9点一直营业至晚上10点。许多住得远的冰客下了班赶过来还能多玩会儿。为了烘托夜场气氛,冰场周围还挂起了五六百只大红灯笼,与什刹海酒吧街的霓虹交相辉映。一些原本相约到什刹海“泡吧”的年轻人,也被冰场吸引,换上冰鞋,走上冰面,并喜欢上了滑冰。这让在什刹海冰场滑了三十几年冰的李青又想起了过去的场景:“那时的什刹海冰场还是草席子围起来的,在这儿滑冰的年轻人都爱戴羊剪绒帽子,穿军呢大衣,一群人意气风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什刹海已经很久没像今年冬天这么热闹了!

  把手艺传下去

  滑完冰之后,50岁出头的李青拎着冰鞋从胡同口走向王培芝,站着看王培芝磨了会儿冰刀,寒暄了几句之后骑着车离开。“每年都来。”王培芝指指李青的背影说,通过磨冰刀,他们一家和很多滑冰爱好者成为了朋友。“一到冬天,甭管磨不磨冰刀,总会有老朋友来店里坐坐,聊聊天。”

  去年10月26日,92岁的王保顺过世了,这让许多“冰客”唏嘘不已。“父亲磨了69年冰刀,磨过的冰刀超过10万把,身边的‘冰迷’无数。”王培芝说,“父亲过世后不久,一位大姐专门从房山赶过来,不为磨刀,只为送送父亲。”回想起那天的情景,王培芝颇为动容。临走前,那位大姐还对他们说了句“谢谢”,谢谢他们让冰客们能穿上舒服的冰鞋。这份情谊是王保顺割舍不下的,也是王培芝兄弟俩坚持下去的原因。

  “磨冰刀是个辛苦的差事,正赶上每年最冷的两个多月,而且打磨刀刃很费眼睛。”王培芝说,冰刀要磨得好,就得在分毫上下功夫,“有时半片韭菜叶厚度的差别都能影响滑冰者的感受。”不仅如此,磨冰刀时飞溅出的粉尘很伤身体,“父亲就患了尘肺病”。然而,父亲生前就常跟王培芝念叨,要把冰刀王的手艺传下去。

  如今,很多冰场都引进了电脑磨刀机,手工磨刀已经难觅踪迹了。“但是,电脑程序化的操作很难顾及每个滑冰者的不同习惯。”王培芝说,许多“冰客”仍会来找他们磨冰刀,“我们能找准这些冰客冰鞋的受力点,磨了之后让他们滑着舒服,这是电脑做不到的。”王培芝曾想过将“冰刀王”的手艺申报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得到的答复是,要申遗,项目必须有100年以上的历史。2006年,王培芝与父亲最后一次一同磨了一副冰刀,那是家中收藏的年代最久远的冰刀。与父亲一人磨好一只后,王培芝问父亲:“与您磨的那只一样吗?”父亲对比后笑了,说:“一样。”“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手艺做精,争取做得更好。”王培芝说。现在,大哥王建芝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出师,并创新了冰刀的磨法。在周末不上班的时候,这两个侄子也会来铺子帮帮忙。

  2月4日,什刹海冰场关闭之后,王培芝兄弟俩的铺子也将暂时关闭,等待下一个冬天的来临。

什刹海访“冰刀王”
园林专家畅谈“国学造园”
北京还有哪些户外滑冰场
啤酒桶里建客房(寰宇搜奇)
美签证新政促赴美旅游升温
东乌珠穆沁旗办冰雪那达慕
洲际酒店在滇创办英才学院
责编:尹 婕 邮箱:travelweds@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