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19日 星期六

27年,我的方位在中国

——记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费立鹏

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19日   第 04 版)

  “1985年到现在,我在‘国内’工作。27年来我的位置在中国。”费立鹏,加拿大人,汉语堪比“大山”。话语间,在中国对他而言是在“国内”。

  18日,费立鹏在人民大会堂收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这位国际知名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家、现任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

  费教授牵头组织多项国际合作,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心理解剖研究,分析中国自杀人群的疾病特征和主要因素,并推动危机干预。

  “是什么把您留在中国?”“我1976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这里很穷,但公共卫生在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中算好的。我想这里有值得我研究学习的。于是,1985年我‘回来’了。”

  “中外精神卫生状况,尤其您重点研究的自杀人群有何不同?”“非常不同,这是吸引我研究中国的另一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村自杀死亡人数是城市的3倍,女性略高于男性。国外没有那么大的城乡差别,不少国家男性自杀死亡人数是女性数倍。”

  “学界对您的研究怎么看?”“事实上,世界上95%的精神卫生学专家集中在发达国家。他们通常只研究欧美日的精神卫生状况,且认为自杀者自杀前一定有精神障碍。我在中国的研究发现并非如此。农村妇女产生自杀想法5分钟内就喝药了,属于冲动。开始,他们听到我的观点都觉得不可思议。直到近年,‘国内’一些学者得出类似的研究结果,国外才慢慢了解。”

  “您对中国精神卫生领域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过去20多年,全球从整体上说年均自杀死亡人数是上升的,但中国减少了一半。尤其是精神卫生法讨论了20多年,终于要付诸实施了。虽然有争议,但出台本身就是进步。”

  “您对中国公共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和自杀危机干预有何建言?”“过去下降并不保证永远下降。国外有先下降后上升的先例,要防止这种情况。”

  费立鹏建议:启动一次全国范围的精神卫生摸底调查,包括精神卫生服务覆盖面、水平,尤其搞清楚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有了问题不愿意主动求助。“我还会在‘国内’,希望看到青年学者能拥有更宽松的科研环境,能沉下心来长时间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费立鹏说。

此生唯愿“力”报国
“预警机之父”:小谟大成
大辽文化冬捕节举行
27年,我的方位在中国
十万中国游客将赴泰国“过年”
“和谐家庭·幸福榜样”揭晓
棚户区“隆冬送温暖”
同和平解决争端的潮流格格不入
责编:陈劲松 李 尧    邮箱:diery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