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16日 星期三

木头的味道(茶话)

翁秀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16日   第 07 版)

  江南木屋

  网上看到一幅古建筑图片:小桥流水,枕河人家,飞檐翘角,色彩艳丽。有细心者却道,“貌似是新建的,线条简陋,仿不出江南房屋的美感。”“钢筋水泥,钢模板,肯定做不出木头的味道。”

  正是,木头的味道。留存下来的许多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包括每一根梁柱每一排檩木,都有着木头的味道。小小的木头,被雕刻,被描画,被转化成另一种生命形式,上至皇家下至平民,能遮风挡雨,可陪伴终生。木有别样的特质与性格,朴拙中现出大雅,柔韧中透着温厚。人们喜欢并留连的,也正是这种愈经久愈醇厚的木头味道,并木头上早已不存在的油漆的味道,和那存在至今的力度与情感的味道……

  正值隆冬,立于老屋,被幽静深远的感觉包围,阳光照进来,落在雕着梅花冰裂纹、缠枝卷草纹的隔扇上,鲜亮温暖。宏村汪大燮老宅,守屋的阿婆指着厅堂两边门上的木雕画说,这边是草船借箭,那边是八仙过海。徽州木雕极为有名,果然好精致生动。

  走进绩溪胡宗宪故居,木质牌坊,太师桌椅,挡板栏杆,皆古色古香;小姐楼上,美人靠,雕花床,梳妆台,虽近在咫尺,却仿佛隔离了现代的脚步,在我们够不到的时空里静立,由此产生了距离,产生了遗憾,遗憾中生出一种不可复制的生命的美。门上格扇,花样繁复,雕饰逼真,有些容颜老去,尽显木之本色。木门磨损了边角,不改初衷地立在原地。转廊柱,过天井,观墙上题字,对联,画作,上面流淌着当年墨汁的味道,腕间的力量,加上书写者的才情与素养,和着房屋木头的味道,于是,老屋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内在精神和文化气质。

  仿制的古建筑,确实缺了木头的味道。但又有不少保留原始木头味道的小镇、乡村,被现代商业气息薰染,成为高科技手段包装后的模板样本。粉墙黛瓦上铺天盖地的红灯笼,古雅的老式家具与现代化设备,是那么不协调,味道先走了一半。原本宁静的小村镇,过着宁静的日子,是谁的双脚第一次踏入,让它被所有人熟知、向往并蜂拥而至,喧嚣与噪杂打破原先的一池静水,古老的质朴安宁渐变了热闹奢靡,淹没了木头的味道。

  或许真正的安静只存于字画等独特的空间。翻开《清明上河图》,呈现在眼前的是木头的世界,不说那车轿,木船,汴河上的大虹桥也全由木材建造,整根的大木材并列铆接榫合,以支撑大桥的跨度,桥面成排的木料链固杵紧,使之形成一个硕大坚固的整体。桥下巨木结构历历可见,像锁牢的关节般跨越两岸。两边的宋代民间建筑,皆属木作范围,凉棚草寮,酒肆脚店,桌椅板凳,家具用具,木杆撑起店前彩缎以作招徕。马车牛车手推车,似闻木头轮轴发出的咯吱声,木之韵味在画里丝丝析出,曾经存在过的市井繁华卷地而来,早已远去的岁月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我们不能回到古代,所以更要珍惜古人留存下来的珍贵心血。缠绕花枝草叶的雀替,载满文臣武士的牛腿,额枋梁架上的彩色图案,古寺的门阁,巍峨的木塔,都是鬼斧神工般的杰作。木头们食人间烟火,历喜乐悲辛,沧桑满脸又充满生机,尽管,油漆会灰暗,会剥落;木质会有凹痕,裂痕,天长日久,生命会由生动、精美而转向变形、衰朽……它们轩昂的姿态,在渐生的缝隙中,在脱掉的颜色中,始终气象恢宏,始终让无数目光仰视,无数脚步追随。

  面对艺术品一般的古建筑,当存恭敬拜谒之心,在一根素面朝天的冬瓜梁面前,在一群青绿相间的斗拱面前,心仿佛穿过时光,与之交流。它们不同寻常的历史,一点一点从木隙里散发出来,久久回旋,韵味悠长,而木头们美好的生命也正在消逝,这般的坚守,实在是令人深深敬佩并需鞠一躬的。

  建筑学家梁思成常对学生们说:“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会它的宝贵。”相对于用现代技术仿制的古建,从时光深处走来的原汁原味的木头作品更令人叹赏与钟情。木头的味道,一圈一圈,铺满光阴的年轮,纵深渺远,大气厚重,长久的积聚、融合与沉淀,形成独特的品质内涵和文化底蕴,这是无法复制、无处再生的中华瑰宝。期待许多老去古旧的木构建筑能得到妥善的加固与保护,期待每一块木头的生命与韵味,都能久些,再久些。

木头的味道(茶话)
“新不如旧”催生“老剧新火”(聚焦·收视率)
资讯
“另类”宗师诗意武侠(观影)
责编:宋 冰 邮箱:cutesong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