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16日 星期三

延津:孕育诞生电影《1942》(年终报道·12城的2012⑧)

本报记者 王汉超 侯露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16日   第 05 版)

  新型农村社区

  延津县大觉寺

  丰收的喜悦

  田间忙碌

  巧手编织的农民

  图为《1942》电影剧照

  2012年岁末,大雪陡降,无声无息地覆盖了延津。

  此刻,全国的院线正在上映一场名为《1942》的电影,想要拉回这片白雪覆盖下70年前的往事。1942的残酷,似乎在土地下面结实地存在,又似乎与当下毫无关联。

  县城制高点是一座塔,四望一片白雪瓦顶。时间的洪流像黄河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摆动,席卷而来,漫卷而去。东汉建安五年,曹操和他的五千兵勇,从官渡奔袭,一把火烧掉乌巢(故址在今延津县境内)的粮仓,袁绍从此一败涂地。当日军南侵,饥饿再一次令草民亡命,一去无回。粮食对于这座县城,注定是种宿命。即使,饥饿的感觉,早已遥远得如同一个故事。

  

  1942很远,粮食很近,饥饿很远,忧患很近

  电影《1942》开场的地方,叫王楼乡,这是刘震云的老家。这部电影走完了全国大中城市的院线,县里才有可能拿来拷贝放映。在大城市,电影已经经历了从火热到淡出的全过程。但王楼乡的人们,还不太关心这部电影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1942,提它干啥”,这也是刘震云当年问起往事大家最常见的态度。走近灾难,才能远离灾难。这可能是刘震云“温故”两个字的深意,也是他们千辛万苦解开这块久远伤疤的原因。如今,粮食在人们生活中,像阳光空气一样易得,也像阳光空气一样让人们熟视无睹。饱食终日的时候,谁能真正地去体会饥饿,体会粮食的意义。

  西老庄唯一还能讲述1942年的人叫秦桂荣,老太太今年88岁:“那年飞蝗骇人,过来像风卷着土,遮云蔽日,满天满地都是,没有外出逃荒的人在家弄个棍,绑上布条往沟里扫蚂蚱,那蚂蚱多得让人看了心慌,那时节真是吃糠咽菜熬时光啊,哪想过现在还能吃白馍。”

  石根是刘震云的老表,小说《温故1942》里,“花爪舅舅”的儿子。如今,他的儿子也要娶妻,他都快当“老公公”了,在院子里忙里忙外,满面红光。他说:“表哥书里写,那年头卖个年轻女子买不回四斗麦,现在打的麦子多到没地方放,除了留下吃的,其余的直接卖给了‘粮食银行’。这么多粮,要是放到那时候,能换多少媳妇!”

  70年前后,变化大得已经失去了可比性。石根家种了17亩小麦,平均亩产1100斤。回想家里全部吃白面的时候,距离现在也有了20多年。春天吃些榆树叶或槐花,那是难得的野味。

  在这个农业大县,祖祖辈辈农民专注于种粮。他们眼中最大的事,无非是庄稼粮食、娶妻生子。而娶妻生子之后,面对最大的事,还是庄稼和粮食。整个国家的粮食稳定,就是建立在这群普普通通的农民、普普通通的种植之上。在他们的耕作中,整个国家的人们吃饱了饭,又逐渐遗忘了粮食的可贵,遗忘了饥饿的感觉,甚至,忽略了饥饿的可能。

  如今十五六斤麦一斤肉,1942一斤麦换二斤肉

  延津县是黄河故道,多盐碱,大部分土地都是中低产田。直到现在有地方还停留在500斤左右的亩产。王楼乡就是这么一个盐碱地上改造出来的农区。产量不高,粮贱伤农,加上农资涨价,在保粮食,土地不能非粮化、非农化的前提下,让农民增收是很现实的问题。

  1942年粮食倒是金贵,那是极可怕的情况。刘震云在书里引用史料说明那时的物价。“蒸馍8块钱一斤”,“一斤麦子可以换二斤猪肉,三斤半牛肉”。换算成今天的价值,也要十五六斤麦才能换一斤猪肉。可见灾年粮种价值已经飙升到了何种程度。无疑这种稀缺性的增值并不能使农民受益。

  全县48万人,87%为农民。同河南的多数地方一样,同全国的很多农业区一样,延津承担着战略性的职责。县委书记李刚说,一是通过土地改造提高亩产,二是通过开垦荒地增加粮食总产。

  一切从土地开始。这是极为庞大的工程,也是唯一的治本之策。2010年,延津县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启动,计划在5年时间内,完成对全县50万亩土地的整治,实现“路相通、渠相连、树成行、旱能浇、涝能排”。县农业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整治后的农田平均亩产约提高150公斤,以延津的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计算,一亩地增收621元。这对于保粮和增收都是福音。

  刘家老宅还在,屋舍俨然。屋里很干净,放着沙发,一望可知这里来客络绎。刘震云的侄女刘彩云还在家务农,代管这个院落。看过电影《手机》的人或许熟悉这个名字。她逢人就要解释,自己没参加过电影艺考。她现在搞的是“长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做理事长,和乡亲签订了2000多亩粮食供销合同。她觉得这个合作社作用实实在在:“现在大家都种优质麦,去年打下麦子就地收购一块一毛五,现在已经涨到一块三毛三了,比普通小麦高一两毛钱!”

  合作社的模式使一部分农民找到了增产增收的渠道。姜街村的姜志远挑头成立了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流转了1000亩地搞规模种植。规模大了成本就低了,种子肥料都便宜,一年下来收入有个三四十万。”

  注重品质,农民在麦地里“种茅台”

  农民要增收,对产量的提升总有尽头,对质量的挖掘杠杆开始启动。延津优质小麦的创始者是金粒麦业公司,公司董事长程好民给我们讲了贵州茅台集团主动上门联姻的故事:“延津小麦的高品质在国内已经崭露头角,茅台酒集团经过筛选,延津小麦最终进入他们的视野。他们多次派人考察,经过检验,认为延津的绿色小麦已经达到生产茅台迎宾酒和茅台王子酒的原料标准,只要按照生产茅台酒的种植方式执行,完全可以得到生产茅台酒的有机小麦标准。现在茅台集团已经与我们延津县签订有机小麦2万亩,5年内计划逐步发展到20万亩。”

  金粒麦业公司先期承担种植有机小麦1万亩的任务,程好民信心十足:“十几年来,周边农民切切实实得到了优质优价的实惠,农民种植有机小麦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们原本把种植有机小麦的任务全部放在魏丘乡,可石婆固乡乡长李宗泽不愿意了,他专门带着毗邻魏丘乡的龙王庙村村长来‘谈判’,硬是抢走了2500亩的种植任务。”

  地里能种出来“茅台”?农民过去想都不敢想。其奥秘就是,这里的小麦不仅品质高,而且能做到安全。魏丘乡八里庄村离延津县城20多公里,全村178户、750人。仅此一村,首批选中的有机小麦基地就达到5800亩。在被选中的有机耕地上,记者看到智能诱蛾灯的装置星罗棋布。“等到麦子成熟的季节,智能灯根据蛾子喜欢趋光的特性来诱杀害虫。”八里庄村技术员谷瑞宪说,这种捕杀害虫的办法,取代以往喷洒化学农药。这就是有机种植的方式之一。

  在八里庄村民郭瑞军的地里,出土麦苗已有三寸多高。郭瑞军说:“这些小麦用的都是有机肥,每斤至少2元,价格虽然比普通小麦高出一倍。但我们在为国酒茅台生产最高品质的小麦,对性价比充满信心。” 

  现在延津农民对种植优质小麦已经形成共识,37岁的赵国换就是一个代表。他承包了2600亩土地,又在新乡市开办了一家石磨面粉加工厂。赵国换赶上了好政策,除了农机具补贴3万多,每年还要享受良种补贴、抗旱补贴和农业综合直补,加起来有20多万元。”

  延津县委书记李刚说:“延津小麦的品牌最终还是依靠农民来完成,让他们真真切切得到实惠,就拴住了他们的心。”

  茅台集团根据金粒公司连年种植绿色小麦的优势,将常规3年的转换期认证定为两年,金粒麦业名下的1万亩有机小麦基地从2011年秋季起已经进入土地转换期,今年的小麦就要被茅台酒征用。据了解,茅台酒在本地征用的有机小麦为1.5左右一斤,其高管承诺,只要延津小麦的质量符合要求,价格好商量。

  麦地里的雄心:打造“中国第一麦”

  从2011年5月开始,延津提出打造“中国第一麦”,2012年,新乡市把延津打造“中国第一麦”列入“十二五”规划。

  “延津县的小麦既不属于最高产,种植面积也不算最大,之所以敢提出打造‘中国第一麦’,是因为在追求卓越品质上我们走在了前头。”延津县农业局种植业管理站站长李生堂解释,如何才能担当得起“中国第一麦”的大名。

  副局长赵法成解释其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后,延津县农业局几个二级机构走向社会,其中金粒麦业公司一开始就注重粮食品质的开发和收购,以高出市场价收购优质小麦,逐步引领农民种优质麦,形成了自己的高品质特点。2002年,印尼和新西兰向中国政府求援,延津小麦当选,2.5万吨延津小麦成为中国磨粉小麦出口国外零的突破。2003年3月,金粒优质小麦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硬质小麦在郑州粮食期货市场上并列挂牌销售,延津小麦在全国乃至世界已经异军突起;2003年7月,延津小麦经济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延津发展优质小麦的经验被专家学者誉为我国小麦经济的‘延津模式’;2009年,延津创建全国45万亩绿色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延津优质小麦规模化开始显现;2010年,延津金粒小麦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成为国家级名牌农产品。”

  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新良粮油公司的延津面粉厂,记者见到了副厂长李秀兰,她30出头,说话干脆利落。我们是这样对话的:“你是哪里人?”“娘家商丘。”“咋来这里工作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在这工作几年了?”“1990年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就来了。”“你工作12年就当上了副厂长,比你老公进步快啊!”“都差不多,差不多。我来到这个厂从一线工人做起,先后干了10来个工种,去年刚刚由储运经理位置选上来的。”

  李秀兰告诉我们,他们依托延津优质小麦生产的面粉替代了部分进口面粉,延津小麦的品牌已经在全国叫响,目前市场上畅销的法式软面包、蛋黄派、瑞士卷、好吃点饼干等名牌食品,多出自他们用延津小麦生产的高档专用面粉。

  李秀兰给我们讲了一个筑巢引凤的故事:新良公司董事长朱连良和湖南克明公司的老板陈克明是多年的朋友,有一天,朱总对陈总说,“我们是以加工面粉为主,也有个挂面加工厂,你如果有兴趣,干脆把我的挂面厂让给你吧。”陈总一听非常高兴,来延津一看,不仅收了新良的挂面厂,又专门在对面建了一个拥有10条全自动流水线的挂面厂,目前这个分厂以1天100吨的生产量在全国7个分厂中位居老大,省了过去大量的运输费。这个故事还没有完,朱总的另一个朋友、福建精益珍食品公司老总知道了,他们干脆挨着建了一个厂,该项目投资1.3亿,年产10万吨膨化食品,目前已经进入到设备安装阶段。”

  现在,延津县专门开辟了一个以食品为主导的专业集聚区,规划面积8.67平方公里,建成区2.61平方公里,已入驻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50亿,初步形成了从原粮生产到精深加工到餐桌食品的产业链条。还有19家与小麦有关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包括中储粮直属库在内的粮食收储企业18家,总仓储量达80万吨,全县年加工小麦能力70万吨,生产小麦专用粉产品达40多个。

  延津从1998年以来开始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如今已达95万亩。建成了1个国家级小麦新品种示范基地、7个高产创建乡镇、13个高产攻关田。延津打造“中国第一麦”正在稳步前行。

  农业部种植司专家万富世说:“延津县打造‘中国第一麦’,还要注重商品品质的稳定性,要让千家万户在不同的地块种出品质一致的产品,这还需要一个过程。”

  金色的麦子展现出金色的前景,饥饿的日子早已远去,而且永远远去!

  

  潘笑天制图

延津:孕育诞生电影《1942》(年终报道·12城的2012⑧)
责编:潘旭涛 邮箱:jzb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