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16日 星期三

切近“共富新村”的弄拉新模式

颜炳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16日   第 06 版)

  2010年5月,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郭声琨到马山县弄拉屯调研

  2012年11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到弄拉调研

  开幕式
  陆丽红/摄

  山歌擂台赛
  赵志岸/摄

  开幕式
  陆丽红/摄

  会鼓比赛
  陆丽红/摄

  在巍巍广西大明山脚下,有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遍地都是石头的小村庄,这就是面积仅有3000亩的弄拉屯。而屯子的里面,矗立着一座文化历史悠久的普陀寺,它就像一个无声的史官,目视着屯内所发生的沧桑巨变。

  20多年前,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还只是一个地处喀斯特岩溶高寒石山区的无名小屯。这里“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祖祖辈辈过着闭塞艰辛的贫困生活。20年后,这里“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发展模式已经颇具规模,但这远远不够。而真正具有长远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弄拉模式是“封山育林,搞活特色旅游产业”。当然,这种新模式需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需要把新农村建设思路、壮族风情展示以及原生态观光等元素统统融合在一起,其核心就是要切近民生,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山林经济,一条是旅游休闲。

  弄拉模式 叩问新时代的方向

  大概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运动开始,弄拉人开始饱受石漠化之苦,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于是,生态保护意识强烈的新弄拉人想到了封山育林,逐步探索出一条“山顶水源林、山中吊丝竹、山脚经济果”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但是,这种以生态为本的旧的弄拉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乡亲们的生活面貌——人们封了山,育好林,却发现无法“靠山吃山”,无法让眼前的这座“自然博物馆”产生经济效益。

  在这种情势下,历史把弄拉屯的一个新领军人推上了前台,他就是李荣光。作为弄拉当地的致富能手,李荣光非常清楚传统模式的弊端在哪儿,也非常愿意带领乡亲们走上一条康庄的发展大道。然而,新模式的探索是不那么容易的,即使是见缝插针,农民的增收也非常有限。那么,该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呢?答案只有“借力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然,弄拉新模式的诞生是以弄拉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的。众所周知,在旧有模式的滋养下,弄拉屯已经是一片青山绿水,有林果面积超过两千亩,仅中药材就有200多种,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药材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自然保护区的称号;而马山县也素有“黑山羊之乡”和“广西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如三声部民歌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别具特色的壮族扁担舞也多次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演,另有规模宏大的壮族挥鼓、千姿百态的红水河奇石、根雕等,共同组成了新弄拉的旅游名片。

  政府好风助力  弄拉屯有青云志

  在马山县政府的支持下,弄拉屯成功开展了“农户+公司”的崭新模式,投资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组织农户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立了广西第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户+公司”旅游专业合作社——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国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典型。

  弄拉的世纪巨变,吸引了前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的目光。他专程赴弄拉进行调研,对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弄拉屯走生态旅游这条路是走对了,下一步,既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畏难退缩,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郭书记还给弄拉屯提出了建议:“建筑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内部装修要实用舒适、功能齐全;要深入挖掘、整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资料,并与旅游点的建设相结合。”郭书记强调:“当前我们正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强大动力和组织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帮助弄拉屯搞好基础设施、景区整合、宣传推介等工作,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多宣传、树立、支持,促进各项工作开展。”

  郭书记最后总结:“弄拉新模式是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紧紧抓住了关注民生,增加致富,发展绿色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么一个重点;弄拉模式可以讲是石漠化治理的典范,也是生态保护的榜样!”

  郭书记的那次调研,极大地鼓舞了弄拉人的斗志,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前进的方向。如今的弄拉人,不断深化模式创新,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石漠化治理、保护管理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带动林下种养产业全面发展。

  发展生态经济 环境是第一生产力

  弄拉屯现有26户居民,已经参加旅游合作社的有23户。而合作社采取的“本社成员自愿以耕地、山林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的收入分配方式也颇受欢迎。有了这一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作后盾,合作社成员就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弄拉旅游业的运营之中。而为了保护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生态资源,合作社制定了严格的条例:每年大年初一全村人上山种树,如果有人砍了一棵树就要种6棵树作为生态补偿。这种将生态保护进行到底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养山”的策略。只有让弄拉屯变得更美,更富自然气息,弄拉旅游才会具有恒久的魅力。

  现在,当游客步入弄拉景区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个“天然氧吧”和“喀斯特地貌区的香格里拉”。这对于住惯了“鸽笼”的城市人来说,除了观光之外,还有助于放逐自我、疗养身心。而那座矗立在山林深处的普陀寺,常年香火不断,袅袅禅音缭绕,让进来的人都有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

  这样的一个人间仙境,要更好的惠泽游客,就得先把进屯的路修好。李荣光毫不犹豫地自筹资金,再加上得到的400万政府拨款,就在悬崖陡壁上开山凿石,把这条致富路一直修到屯的最深处。路修好了,涌进来的是各地的游客,而涌出去的却是山里的土特产、药材等。这样的一进一出,让村民们笑逐颜开,富了口袋,也美了名声。

  建设新农村样板 树立全国标杆

  弄拉屯的成功探索,不只是单纯村级企业转型的成功。李荣光所创立的弄拉模式,对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村民收入的增加都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它也为全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为彻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据马山县政协林永立主席介绍,全县大概有一半的村落都具有像弄拉这样的地形、地貌,而弄拉在治理石漠化方面带了好头,给全县树立了典范。

  有数据显示,弄拉屯由于在农业、林业、旅游业等领域多管齐下,其经济效益也将与日俱增。整个旅游区建成后,弄拉的面貌将会彻底得到改观。预计到2015年,弄拉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将保持在23万人次,年营业收入也将达到2346万元。

  除此之外,弄拉的农业发展也非常令人振奋。2011年,弄拉依托自治区“十百千”产业扶贫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展林下种养示范基地建设,大大提升了林下种养产业化水平,全县共完成“百香果”种植面积1300亩、金银花种植面积1200亩,养殖“里当”土鸡5.6万只、“杜东”母猪815头、竹鼠207组,林下种养基地建设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疙瘩蛋变金蛋 乘风扬帆正当时

  从根本上来说,弄拉模式的成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科学引导。在充分保护石山区原生杂木林及有效涵养水源的基础上,马山县委、县政府还同时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全县农林经济发展,促进了林农增产增收。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当下,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弄拉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弄拉将始终坚持走共富之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敢于冲破旧模式的束缚,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软实力。

  回首往昔,弄拉人从治理石漠化开始,一步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把立体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不断探索旅游经济新的发展路子,让村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新模式所带来的好处。而未来的弄拉屯居民,也不再是住在山里,而是搬到山外统一规划的新农村。

  一花独放不是春,全民共富才是真,弄拉人正以自身的行动,乘势而上,扬帆起航。

切近“共富新村”的弄拉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