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12日 星期六

以文为昌的文昌(文化 旅游品牌巡礼)

蒋元明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12日   第 07 版)

  文昌骑楼老街

  ▲宋氏祖居

  建设中的发射架

  文昌海滨风光

  去海南之前,有朋友告之,去海南一定要去文昌,宋氏三姐妹老家在文昌,一座新兴的航天城即将诞生在文昌。

  海南岛像一只向北爬行的大海龟,海口处于“龟口”处,文昌则位于右前肢,东北方向。

  从海口去文昌就个把小时的车程。听说我是第一次来文昌,那里的同志很热情,先就给我“扫盲”,说文昌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椰子之乡、排球之乡。海南椰子最有名,故称椰岛,而“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道旁、路边、村周围都是椰树。当然,百闻不如一见,市委宣传部部长黎小红指派她的部属陈列丹先生陪我转一转,还兼导游。

  多功能的孔庙

  文昌城不大,静静流淌的文昌河、古榕树、高大的石牌坊、百年骑楼则告诉我,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文昌汉时称紫贝县,隋朝叫武德县,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才改名文昌。“以文为昌”,文昌似乎找到了发展方向。

  车一开动,老陈说,到文昌,不能不拜孔庙,那是海南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被誉为“海南第一庙”。孔庙的大牌坊就立在沿江路街边,进去迎面是“双龙戏珠”的照壁,沿墙往右拐走到墙角,见一小门,上书“礼门”。从礼门进去就算登堂入室了。不走大门走旁门,这就有点奇特。进去一看,规模不大,但古色庄重,布局严谨,风格独特,如果加上北边的文昌宫、蔚文书院,那就更加气度不凡。别看这座小庙,却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同时代。孔庙一直跟着县署迁移,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迁建在现在的地方。

  文昌孔庙,又叫文昌学宫,除祭祀孔夫子外,就是学子读书的地方,它是北宋以后历代文昌县学所在地,说得直白点,就是文昌最早的学校,文昌文化、文明的中心。有了这所中心学校,带动文昌各地学宫、书院兴盛,再波及海南其它地方,那历代培养的人才就层出不穷了。文昌学宫成了文昌的文化符号。试想,远在宋代,一座孤悬海外、远离中原的蛮荒岛上,有这么一座灯塔似的文化殿堂,那意味着什么?文化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血脉,有了血脉的流动,不论它离得多远,它都是整个肌体的一部分。老陈说,解放后相当一个时期,广东的党政机关里,许多人都是我们文昌人。那时流传一种说法:“没有文昌人不成机关”。文昌出文人,如同绍兴出师爷一般。

  过了龙门、棂星门,就是状元桥。这个状元桥既是文昌人的期盼,也是文昌人的遗憾。这里的馆长黄先生说,自科举考试以来,文昌就没出过状元,所以没人堂堂正正从状元桥上走出去,大门千年也就没有开——不出状元不开大门,这是那时立下的规矩。文昌孔庙坐西朝东是一独特,没有大门更独特。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小小文昌却出了200多名将军。大革命时期,许多学子投笔从戎,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走进南面偏殿里的“将军展厅”,只见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与邓小平一起领导百色起义的开国大将张云逸,第二位是少将符确坚,后边是“独腿将军”陈策,抗日名将郑庭笈、叶佩高等等。黄先生说,为了收集这些资料,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因为时间久了,因为许多人去了台湾,但他们都是文昌出去的,历史不应忘记他们。庙里还设有乡贤室、名官室。更让人感慨的是,不到60万人的文昌,遍布海外的华侨竟有120多万,他们最乐于为家乡捐资办学,修桥铺路;许多华侨还将先祖牌位安放在文昌孔庙,让他们魂归故里,也便于回乡祭拜——文昌孔庙已成一座多功能的文化平台,香火能不旺盛?

  逃过劫难的宋氏祖居

  距文昌城北约30公里处,有一个古路园村。

  清同治年间,一名姓韩的12岁少年,心怀忐忑,背井离乡,跟随姓宋的舅舅漂洋过海去美国谋生,等他回国时已变成查理·琼斯·宋了。他就是宋耀如,宋庆龄三姐妹的父亲大人。从此,宋家两代人影响了中国几十年。宋耀如回国传教,传了几年,觉得与救国理想相去太远,改搞实业,很快成了上海滩的大亨,但也救不了国;后遇孙中山,就一心追随革命,以他在教会的声望加上财力支持孙先生。他把自己的三男三女全送到美国读书,决心把他们培养成林肯、华盛顿那样的人物。这位辛亥革命的元老于1918年去世,只有54岁。他生前嘱咐子女,做不成人,不能回乡认祖、见父老。

  浓密的椰子树、龙眼树、牛酸树掩映中的宋氏祖居,坐西南,向东北,比我想象的小得多,就是一座普通的平房农居,两进房加一个天井,建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余年。进院左边是正屋,三开间,中间是厅,右居室就是宋耀如诞生的房间。出了正屋,穿过前庭到天井,左边是厨房,右边是农具房和便门。就是这样一座小农居,却漫过“辛亥风云”、“抗战烽火”。1941年,日本兵侵占海南岛后一路烧杀抢,杀到古路园村这座农舍前停住了,在墙上用石灰粉写上“宋子文之家”几个字,宋氏祖居因此逃过一劫。老陈还讲了一个插曲,1949年国民党溃败即将撤离大陆时,宋子文动用海南守军用军车押送上好木材到老家,他坐飞机在天上监督。这些木材后来用来整修了韩氏祠堂。当地人民政府重修老屋后,1988年邓小平亲书“宋氏祖居”的匾额——一处老屋,就是一部历史。

  祖居后面是宋庆龄纪念馆,文物、照片很丰富,浓缩了宋氏家族史。宋家三姐妹,均受过西方教育,似乎大姐宋霭龄爱钱,看上了会赚钱的孔祥熙;小妹宋美龄爱权,嫁给了蒋总司令;唯有二姐宋庆龄是个理想主义者,不顾家人反对追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因道不同,三姐妹之间不算亲密,但抗战时共同的敌人却把三姐妹团结在一起,三人经常出入后方医院、福利院,积极参与募捐活动。虽政见不一,却姐妹情在。蒋介石深恨二姐宋庆龄高举新三民主义旗帜,反对独裁,同情支持共产党,国民党特务多次准备对她下手,但均因蒋夫人宋美龄态度坚决,一再警告特务头子戴笠,所以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特务也没敢动手。研究宋氏三姐妹,特别是宋庆龄美丽光辉的一生,那就是一部大书!

  龙楼航天城初探

  海南多庙,以伏波庙最有名,许多地方都有伏波庙。

  公元1100年6月,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面对风高浪急的琼州海峡,一脸愁云:如何才能安全渡过去呢?谪居海南儋州3年的苏东坡遇赦北归碰到了难题。当地人告诉他,伏波庙很灵,能保平安。老先生于是去了铺前镇龙岐村伏波庙,结果也真顺利过海到达雷州,65岁的苏居士心情开朗了,挥毫写下了《伏波庙记》,颂扬两伏波功在国家,有利于庶民。后被贬海南的南宋宰相、抗金英雄李纲也去龙岐村伏波庙拜祭过,还手书苏东坡的《伏波庙记》,刻石立碑。我去铺前镇参观那里保存完好的骑楼和著名的北溪书院时,耳闻这些历史掌故,深为前汉后汉两位名将感到欣慰。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先后率大军南下平定南疆,他们当时的视野还只是陆地的边界,但南疆人却把他们当保护神、海神祭祀。伏波,降伏波涛,可保他们海上平安。这一延伸,意义不凡,已隐含海上疆域了。

  从铺前镇回来的第二天下午,汽车出了市区,上了渡船,过了海湾,上岸朝东奔向龙楼镇——我国新一座航天之城即将在那里诞生,古老的文昌将又多一张科技城的新名片,跃上一个新台阶。车窗外,田野、山峦向后飞去。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就曾是最佳卫星发射场的选址之一,但那时国际形势严峻,我海防薄弱,还是内地深处的西昌等地妥当些。现在不同了,中国底气、自信又提高一大截,龙楼不能再等,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2009年我国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在这里破土动工了。“飞龙在天”,文昌人提起这件事就一脸的自豪。

  路右边看见哨兵了。横杆竖起,车进建设工地,那是一条被载重运输车轧得坑坑洼洼的土路,车慢牛似的颠簸前行,沿途田里坡上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黄牛在漫不经心地啃草,偶尔抬头看一眼。它们哪里知道过不了多久,自个儿的领地就变成“飞龙”的地盘。走了几百米才见到尚在“铁笼子”中拔地而起的楼群。等再左拐时,两座高耸入云的塔楼就映入眼帘,老陈说,那就是发射场了。

  这发射场与别处的建筑工地也没什么两样,很平静也很平常。但当你站在现场经人一指点,那浑身热血就开始涌动:高高的组装楼,火箭、卫星将在这里组装完成,然后通过轨道运送到前方千米之外的发射架,点火升空,火箭分离,卫星入轨……发射架的前方就是南海,“飞龙在天”,卫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们辽阔的领海,海上变幻的风云!

  龙楼在海边,有不受重量、体积限制的海运便利;离赤道近,尽可能地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耗能低,飞行速度更快,相比西昌,火箭运载能力可提高10%至15%,卫星寿命可延长2年以上;发射方向1000公里范围内是汪洋大海,坠落残骸不易造成意外伤害……不久,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各种后勤保障人员将陆续入驻,生活区、服务区,各种配套工程即将展开,一座新兴的航天之城就这样横空出世——沉睡千年的龙楼,一个翻身就如巨龙腾空而起……

以文为昌的文昌(文化 旅游品牌巡礼)
“中国冷极”“热”起来
偏岩看木板房
华侨青睐的“北京人家”
责编:尹 婕 邮箱:travelweds@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