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好年轻,于是眺望就成了年轻的象征;那时的好男儿志在四方,我就去西沙,去追寻远在天涯的战士;那时不羡慕啥子旅游,独行跋山涉水远胜过乌有的感伤。
1990年早春,螺旋桨飞机滑向三亚的军用机场:先有湛蓝,再扑面而来的是雪白和碧绿。于是我就想:这儿是结婚后,应该带自己心爱的人来仔细看看的地方。但是,只有像我接下来做的那样,登上海军运输舰,黑夜中和星星一起出发,晨曦中和海鸥一起抵达遥远的西沙,才会感到最美的远不止是三亚。
西沙停留的一个多月间,《恋曲1990》的旋律走到哪个角落都能听见。西沙的云,几乎就垂近海面。云来云往,风吹得云儿舒卷,鱼儿在珊瑚礁内穿梭。水、天和空气融你为一体,这是那片国土首先给人的难忘。
20年过去,好多生活都变了样。那时很艰苦,艰苦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即便是客,也会严格地受到水的限制,你可以猜到了每天都有限额,是滴!但你可能猜不到晚上躺倒的时刻,我都会愣神想想:“今儿啥时下雨来着?”为啥?因为早晨刷牙,要祈求老天赐我甘霖。我至今都能清晰地记着每次水杯里都会漏进来活泼的孑孓。所以乌云,在遥远的那边也是美丽的伙伴。
那时,西沙人都是战士。我去比永兴更小更危险的岛,也像士兵一样作息一样去站岗,也一样要发誓不把这段经历一回到城市就大嘴巴乱讲。做游客是要被鄙视的,求助于扛旗儿的导游更是想都别想。陆地的形状每个时辰都在变,但寂寞不变——战士们能把杂志文章倒过来背诵;每天熄灯前,我都祈望有谁举手同意把电视频道转到正在播出的《围城》……但寂寞之外,还有欢畅:乌云聚集的午后,全身裹严,手里攥一把细线,线的尾端随意弯个别针做成钩;一路走向礁盘,也一路随意抓个钓饵,比如大蜗牛;蹚到齐腰深的水里——这取决于你是否见过随时可能钻来的鲨鱼——就随意可以钓到大把的石斑!
那时,岛上想改善生活,活的鸡鸭都稀有珍贵,因为它们算不准潮汐,到了水边总是有去无回。最不值钱的就是石斑,随叫随有。我就是把鱼放进长嘴水壶,煮开了喝汤扔掉鱼肉。但不能用来交换的是狗。西沙的狗也都是战士,没有例外。
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写了一个系列。其中的一篇就专门写那些战士:人和狗之间的忠诚。真到了没有补给的时刻,吃谁的狗?我亲眼见过也去拜访过那些狗儿的墓,因为走到最后一步,它做了牺牲,但咬紧牙也没人用它果腹。
这已经过去了20年……
需要多少爱,才能记得住细节?又有多少细节,能够清晰地超越20年?如果,不止一个人记得、又不止一代人记得呢?
即便时光飞逝,如今每每路上遇到狗儿,我仍要挥手打个招呼;每次读到或写到“海军”这个字眼,总要心中多停留一小会儿。
……
我们都应该去看看那片国土:欣赏她的美,赞叹为分享这不变的美丽而做的一切。
(作者为本报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