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抱着“实业救国”念头的马寅初(1882—1982)被保送到美国耶鲁大学公费留学,攻读矿学。
随着对美国了解的深入,马寅初渐渐发现,清政府治理下的中国,与美国这样的西方强国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不是单靠简单振兴工商业就能崛起的。
“余到美之后,不再想选择矿科……以为经济学富有内容和生命,遂选经济为主课,选自然科学为副课。”马寅初后来如此回忆自己转专业的事。
在耶鲁大学,马寅初的生活很充实,每天往返于教室与图书馆之间。他的业余爱好就是体育运动,经常登山,每天洗冷水澡,身体练得倍儿棒。
1910年,马寅初拿到了经济学硕士的学位,不满足,转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
学习上进步了,可生活不给力了。国内政局风云变幻,政府逐渐缩减了留学生的费用。为了完成学业,马寅初开始了半工半读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去餐馆洗盘子。
有一天,有个电影制片商来到餐馆,说马寅初如果去演个配角,可以拿到高于餐馆工资20倍的报酬。而且如果签订合约,可以预付一部分报酬。天上掉馅饼了?马寅初不相信,他说先看看剧本。结果发现,这是一部丑化华人的电影。马寅初立刻严词拒绝,连带把餐馆老板也得罪了,就此失业。
铁骨铮铮的马寅初去码头当搬运工人,当家教,兼职翻译资料等,借以度日。
后来,北洋政府彻底中断了留学费用。很多人求学无着只得回国。当初马寅初在耶鲁时的舍友王正廷正好在民国政府担任要职,劝马寅初回国报效国家。“了解美国的财政经济管理来整理中国混乱情形,比做官要有一点贡献。”马寅初这样答复。
有壮志,也得有钱才能留下。幸运的是,马寅初的导师萨利格曼教授看好他,决定资助其完成学业。
1914年,马寅初的博士论文《纽约市的财政》完成了。他详细、深入地分析了纽约财政收支情况的各个层面,介绍了纽约财政是怎么从混乱不堪变为运转良好以及中国可以借鉴哪些方面等,赢得了专家委员的高度认可,得到了“杰出”的评价。
萨利格曼教授也很高兴,他张罗着让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院出版了马寅初的博士论文,并负担了80%的费用。这篇论文一出版,很快轰动了美国的财政界和经济界。哥伦比亚大学把它作为一年级新生的教材,一直沿用到19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