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厦门鼓浪屿的琴之岛。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不经意间发现大师林语堂曾经结婚的礼拜堂!1905年,当那位名叫和乐的10岁男童翻过漳州坂仔老家的山岭,登上鼓浪屿时,他坐了3天的船,入读养元小学。
13岁时,和乐升入了教会办的寻源中学,中文、地理、算术、经典和一本薄薄的地质学,这些学科在和乐读来都是“太容易了”,以至于他经常跑到码头上看来往的船只。4年后,他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寻源中学,毕业时,和乐改名语堂。
今天,当追寻林语堂的人生足迹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他的许多重要成就实际上早就萌芽于寻源中学。现在,寻源中学的旧址上出现的学校,是厦门音乐学校。站在音乐学校的四楼,与之毗邻的廖家别墅一览无余。百年前的1912年,在寻源中学的最后一个傍晚,17岁的林语堂坐在宿舍,望着窗外。他是否望见了廖家别墅,是否预想到他的人生将与廖家紧紧相连?
位于漳州路44号的廖家别墅,建于19世纪50年代,实际上是林语堂老丈人的豪宅,只是因为别墅里的其中一间是林语堂与廖翠凤的洞房,而无可争议地成为除平和坂仔、台湾阳明山之外的第三处林语堂故居。
被安排结婚的林语堂不改调皮本性,去迎亲时廖家献上的象征吉祥的龙眼茶,把龙眼全部吃掉,征得妻子翠凤同意,把结婚证书烧掉了!彼时的翠凤说了一句日后被女儿林太乙誉为“历史性”的话:“没钱不要紧。”林廖二人由此开始了57年的美满婚姻。厦门的这两位女性,就成为林语堂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
林语堂的洞房如今住着的是廖翠凤侄子廖永明和他的老伴。上世纪80年代,廖永明从外地调回厦大任教授,他由此住进了林语堂那冷寂了五六十年的老宅,林语堂故居有文化底蕴,故居的主人呢?如果林语堂“三·一八”惨案后遭北洋军阀通缉时不躲进林可胜医生的家中,他会在1926年回到厦大出任文科主任吗?段祺瑞政府第二批通缉名单48名,林语堂排在第17位,鲁迅排在第21位。
历史总是存在某种巧合。当年,厦大校长林文庆想办国学院时,他儿子林可胜的家中正藏着学贯中西的林语堂。于是,林可胜向父亲举荐了林语堂,而回报桑梓的林语堂回到了阔别14年的第二故乡——厦门。
在林语堂友朋式感召下,一批大师陆续踏浪走进厦门大学,有文学家鲁迅、国学家沈兼士、古史专家顾颉刚、语言学家罗常培、哲学家张颐、中西交通史家张星烺、考古学家陈万里、编辑家孙伏园和作家章川岛等。
这批名家的主体是北大的“语丝派”与北大的“现代评论派”,他们的到来,让厦大文科盛况非凡,“一时颇有北大南迁的景象”。
1926年10月,厦大国学研究院成立,“俊秀英慧”的林语堂出任总秘书长,他刚刚度过31岁生日。厦大国学院成立8天,即提出了10个研究选题,并计划出版10部专著,其中有鲁迅的《古小说钩沉》和《六朝唐代造象》,林语堂的《汉代方音考》和《七种疑年录统编》。国学院还有一个重大计划,就是编纂《中国图书志》,这是一部包括春秋、地理、医学、金石等13类书目的洋洋巨著。
当然,林语堂最终没能在厦大实现他的上述抱负,1927年3月,林语堂离开厦大。离开的原因,究竟是经费拮据,还是人事关系复杂?今天,深究这些原因似乎没什么必要了,许多研究者共同的看法,是他所带来的现代科学精神和态度,现在依然影响着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