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03日 星期四

佳木斯的“丽莉年”(年终报道·12城的2012④)

本报记者 尹晓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03日   第 05 版)

  松花江畔的群雕

  治疗中的张丽莉
  (资料图片)

  祝福张丽莉的手抄报

  在博物馆举行的张丽莉展

  刘英俊公园

  这是一个诞生英雄的城市,到佳木斯的第一天就有人这么告诉我。

  2012年,这个城市跟一个叫张丽莉的中学女教师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在突然启动的校车面前,她护住了学生,失去了双腿,这一年,“最美女教师”出现在了公众的词典里,两者在新闻报道里的高度匹配让人甚至可以忽略掉她的名字。

  像是笔直的河流转了个急弯,在张丽莉人生突然的转弯处,许多人的行程也惯性地进行了一次急转,佳木斯这个城市也经历了沸腾的大半年,附带着张丽莉执教的学校,佳木斯十九中,也成为市里的标志性地点。

  勇救学生 自己重伤

  去年12月底的佳木斯,最高气温也只有零下十六七摄氏度,路两侧的积雪盖得像床棉被,行人呼出的白气在车子里也看得分明。这是个规模不大的城市,司机告诉我,东西南北20分钟的车程就算是够远的地方。城市里的企业不多,但是边远的县郊,则有大片的农场,那里便是被称作中华粮仓的北大荒。

  从机场到市中心的路上,我正在看两边的建筑,司机忽然告诉我,前面就是十九中了,我望了望,红色、绿色的条幅挂满了教学楼的正面,几乎没有太多的余地。因为行驶得快,并未知道上面写得是什么,但有了地理的概念,离市中心区不远。

  去十九中的时候,我刻意看了看那些条幅上的内容,有中考成绩的喜报,即使已经过了将近半个学期,这条传递学校教学质量信息的条幅还在。教学楼的门廊上方,有一块细长的滚动屏,交替播放着一些标语或者信息,比如学习十八大精神,比如学校在最近的什么比赛中获得了什么荣誉,当然,还有不能缺少的张丽莉,“学习张丽莉精神,铸崇高师德”,由于电子屏有些损坏,有两个字的显示已经不是特别完整。

  进到大厅,楼梯左右侧是介绍张丽莉的展板,一块展板是她从小到大的照片,备课的笔记,另一块展板是提炼总结出来的丽莉精神,在楼梯的转角处,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张丽莉给学生的回信也被全文刻录,做成了一块展板。

  “南区会多一些。”佳木斯十九中校长告诉我,这个校区是北区,正是由于上个学期的危楼改造,原来的初三年级借用了佳木斯四中的教学楼,也就是张丽莉事件的发生地,直到这个学期,才搬回到现在的校区,因此当时的活动都安排在了南区。

  校长回忆张丽莉出事儿那晚,她带着校领导班子一直陪在医院,领导班子分好了工作组,副校长靳艳萍被安排负责媒体的接待。经历了一夜的抢救,张丽莉高位截肢,但仍在危险期。去年5月9日下午,得知消息的市长到医院看望张丽莉,并马上召集各相关部门会议,全面部署伤员救治、伤员及家属安抚、交通事故处理。

  消息出现在10日的佳木斯政府官方网站上,这篇标题为“我市全力做好‘5·8’交通事故善后工作”的文章粗略介绍了事故的情况,“事故发生在8日20时38分许,一辆客车在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停车等待第四中学师生上车,因该车驾驶员失误致使车辆失控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相撞,顺势又撞到停靠在路边的同向依维柯客车及对向的一辆本田轿车。此时正是晚课放学之际,人群密集,市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在疏导学生过程中,发现车辆驶向学生,危急情况下,她将学生奋力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

  事件在网络上被关注到却比这篇报道要早得多,8日当晚的21时39分,就有人在佳木斯十九中的百度贴吧上问,“谁知道今天放学四中校区门前撞车是怎么回事”。那时候,薛庭政刚回家没多久,打开电脑进到贴吧就看到了这条消息,他当时是初三九班的学生,想知道事情最新的进展,张丽莉是他们班的语文老师。张佳岩回家后发了条微博,为张丽莉祈福,因为她去医院后并没有了解到班主任的状况。“3天后这条微博的转发量已经有700多条。”张佳岩跟同学最初的想法很简单,这个事情需要有人来负责,老师的治疗需要钱,万一没有人管,没法正常治疗怎么办?这个事情得让社会知道。

  丽莉老师,我们等你回来!

  靳艳萍并不知道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的两名记者是怎么找到她的,这是一家最早来佳木斯采访的外市媒体,那是去年5月10日的上午,她带记者到事故现场描述了一下情况,还安排了接受采访的老师和学生。11日傍晚的《新闻夜航》播出了张丽莉的新闻,3分多钟,当日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走基层·最美的中国人”单元以《年轻女教师为救学生失双腿》播发了这个故事。

  12日一早,连夜赶到佳木斯市的中央电视台黑龙江记者站记者,在张丽莉的病房外,通过《朝闻天下》栏目,对张丽莉的故事做了连线直播。就是在直播的电视新闻里,观众第一次看到张丽莉坐在办公桌前的那张标志性照片,这张照片在以后的宣传报道里多次出现,并成为了宣传张丽莉老师的书籍——《师魂》的封面。

  张丽莉的报道通过网络传播和中央电视台的持续直播,引发了报道的热潮,靳艳萍回忆,那两天,接待媒体最多的时候,20多个话筒一起架在她面前,通常是刚上到四楼的办公室,立马又接到来访媒体的邀约,她又得接着下到一楼,新买的船儿鞋在楼梯上掉过好多回,有一回脸都没顾上洗就出了门。

  此时,被推到媒体前的还有初三三班的学生。“时不时地就有媒体把摄像机架在班里了,要拍我们上课的过程”,“上着上着课就被叫出去采访了,而且都是捡你最疼的那块儿问,问的问题也都大同小异”,“再到最后,有些家长急了,这么下去,孩子中考怎么办?”孩子们嘁嘁喳喳地讲着那段经历,“我们只是希望老师能平平安安的,以后有人管,没想她要成为英雄。”

  去年5月15日、16日,张丽莉相继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媒体宣传的扩大,各种荣誉的到来,各级领导的看望,五六月份的佳木斯到处都是和张丽莉相关的信息。街道上的横幅,各行各业的捐助、祈福,精神的学习,甚至连中考的考题,除了数学没有涉及到张丽莉之外,其他科目无一例外,物理科借用了事故场景来考察惯性,语文科目是会话场景。这些盛大的场景被保留在了佳木斯博物馆的展厅里,之前,这个展厅是用来介绍佳木斯概况的。

  两层的展厅布展用了3天的时间,照片、批改的作文、各种荣誉证书,听讲解员说,高峰的时候,一天要讲30多场,主要是单位组织和中小学生的参观。展厅里有一张照片,排队参观的人蜿蜒到马路上。展厅里,还有学生折的用来祈福的千纸鹤、卡片,各界为张丽莉事迹创作的字画、歌曲、书籍、影视作品,以张丽莉肖像发行的邮票,还有各个机关学习张丽莉精神的活动照片,如某单位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利用休息时间拔掉了十九中的一棵枯树。

  公交车的电子屏幕上也不时地滚动着“丽莉老师,我们等你回来”的字样,出租车的广播里也是关于张丽莉的新闻,“本来心里就很难受了,有一回打车,广播里是丽莉老师的新闻,一路上我一句话也没说,下车的时候给了师傅10块钱,跟他说,不用找了。”张丽莉的一个学生告诉我,因为心情很差,9块钱的打车钱,他已经没有心情等待找钱的时间。

  学习丽莉好榜样

  在那两个月里,初三三班更名为“丽莉班”,5月21日进行了挂牌,一拨接一拨的媒体培养出了一批“采访小明星”。

  张佳岩是其中一个,在市里开始组织张丽莉事迹报告团的时候,她就被选入。“最开始找的是九班的两个同学,他们班成绩比我们三班好,后来觉得不行,我就跟另一个同学去了,领导让念了一段文字,之后我就留下了。”张佳岩所说的这段文字是市报告团讲稿的一部分。

  去年6月底,黑龙江省派出一个负责人到佳木斯会同一起做材料收集,创作宣讲团的稿子,“一天采访了二三十个学生老师,稿子出来后就安排大家训练。”靳艳萍也是这个宣讲团的成员,她的讲稿有11页,比张佳岩的多4页。

  那段日子里,靳艳萍起床和睡觉前的事情就是把稿子读两遍,用录音机录下来听发音是否准确,每次练习都在洗手间里,因为有共鸣。临上台的那天晚上,她找来一个演讲不错的朋友指导她从早上一直练习到晚上11点。

  哈尔滨、北京、兰州、重庆、合肥、武汉,报告团的人换了一批,稿子换了三个版本,各级领导,张佳岩见了不少。对于一个16岁的女孩来说,官场的客套让她不适应,饭桌上,她一般闷头吃饭,大人们去敬酒的时候,她也被叫上端杯饮料。

  去年9月4日北京的那场报告会是最重要的,培训老师是传媒大学的一位老教授,报告团在民族饭店进行了一周封闭式训练,张佳岩和靳艳萍互相监督共同温习。那个时候,张佳岩第一次感受到了心累,直到去了兰州,她才有机会休整,那天晚饭结束得早,7点多,凭着记忆按照白天来时的路溜达了一圈,买了几包牛肉干,那是带给同学的。

  也是在这个9月,张丽莉曾经念过的小学——松江学校更名为丽莉学校,位于佳木斯的城乡结合部,学生多为留守儿童。

  “更名有助于激励这里的孩子!”校长刘桂珍告诉我,因为是丽莉的小学,得到的关注比以前多了不少,市里联系黑龙江出版集团的图书捐赠仪式就是在丽莉学校进行的,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户口始终落不了地,在区里领导的亲自过问下,很快得到了解决。

  “因为在丽莉班,就要做得更好。”现在念初一年级,新丽莉班的田原很自豪能分到丽莉班,在她心里,张丽莉是个大英雄。

  丽莉班新任班主任王文丽更是希望老丽莉班的精神能在这个班传承下去,在原来丽莉班公约的基础上,她还加进了自己的理念,“相亲相爱 宏志千里”,在迎接新一届学生入校的时候,她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八个字。王文丽告诉我,其实学校里的老师都很拼,有的老师得了癌症,还坚持工作,有的老师生孩子的前一天还站在讲台上,“那天不管哪个老师遇到那件事情,都会像丽莉一样护住自己的学生,这是老师的本能。”

  “丽莉这个孩子真的很懂事!”住张丽莉家楼上的“小老宋”跟丽莉的老公家很熟,两家的房子装修是一天交的工,连外窗的装饰风格都一样。“也算是好人好报吧,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能这么认真工作,这么爱护孩子。”旁边正在打麻将的人议论着,因为小区没有物业还老停水,前阵子,“小老宋”就到附近的一个山上拉了水分给大家,以前小区的雪都没人扫,现在你看,都是争着扫出来的。

  在佳木斯一中还出现了两名“最美高中生”,王怡然和苏柏寒在回家路上救助了腿骨骨折的路人。

  因为张丽莉,哈尔滨一家医院带着仪器给十九中的老师做了免费的体检,因为张丽莉,佳木斯机关单位里曾像她一样的一批人有了编制,因为张丽莉,佳木斯的2012几乎可以称为“丽莉年”。

  英雄事迹代代传

  这样的盛况在佳木斯的历史上也有过,那是一个关于战士刘英俊的故事,1966年,他拦住了受惊的拉炮的马车,救下6名儿童,自己却碾死在马车下。

  夏师傅记得那一年,那时候,他念初一,学校布置的任务是每人背两块砖到刘英俊牺牲的地方,因为要建刘英俊纪念碑,后来几年的清明节扫墓,学校就都到这个地方,“路上全是人,能排到6里地以外。”夏师傅回忆。现在那个地方叫刘英俊公园,有他拦住惊马的雕像,有“人民的好儿子”的题词纪念碑,旁边是刘英俊纪念馆。

  下午3点多的佳木斯,天已经有要黑的样子,几个小学生在刘英俊公园里追跑玩耍,我问他们知道刘英俊是谁么?一个小朋友自告奋勇告诉我,拦马救学生的。看到小朋友的衣服上印着“云环小学”的字样,我先是诧异了一下,接着反问“是邵云环命名的那所小学?”几个小朋友拽着我的衣服抢着答:“是,是。”我又问他们知不知道邵云环是谁?还是那个小朋友抢着答:“是个烈士。”

  随后,我向纪念馆走去,几个小朋友继续嬉闹着向雕像的位置跑。见到赵馆长的时候,她刚从附近的云环小学做活动回来,刘英俊纪念馆陈列的不单是刘英俊的事迹,是整个佳木斯的近现代革命史,起点是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的地下活动,赵尚志、八女投江的冷云等都在这个陈列里。刘英俊的陈列部分,有照片、唱片、邮票、题词等,赵馆长还告诉我,关于刘英俊,语文教材里还曾经有篇课文。而听当地人说,当年还有一所英俊小学。

  陈列室里面也有邵云环的事迹,作为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遇难的记者,她的烈士陵墓设计成一支笔的形状,除了云环小学外,在她曾就读的佳木斯一中还有“云环班”,“都是新一届高一里面最优秀的班级。”一中的一位老师这么说。

  离开佳木斯的前一天,我去了趟绕着城的松花江,在繁华的外滩广场,远远地就能看到一个群像的雕塑,是一群战士,下面写着一行字——东北小延安。1945年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做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决策,10万部队进军东北,延安大学、新华广播电台等云集佳木斯,被誉为“东北小延安”。冰面上,几个老人在抽冰嘎(陀螺),放风筝,不远处,冰上游乐园已经快要完工,大门已经用雪砌好,正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佳木斯冬季的城市节日——佳木斯三江国际泼雪节。

  “春节,丽莉能回来么?”卢爱民自己问着自己,她是张丽莉的小学班主任,上次去哈尔滨没能见到她,因为看望的领导太多,怕影响病人休息,病房只能让部级领导进入。“要是丽莉回不来,我就趁到北京参加婚礼的机会看看她。”卢爱民说从电视上看感觉丽莉最近胖点儿了。

  张佳岩和同学正在准备期末考试,除了希望老师早点儿好起来,他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原来的同学能尽可能多地分到一个班。

  (本版图片均由尹晓宇摄  栏头制图:潘笑天) 

佳木斯的“丽莉年”(年终报道·12城的2012④)
责编:尹晓宇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