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
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建设”到“建成”,
一字之变,千钧之力,
透过中国时间,印在世界未来。
变化,就是机遇。
抓住与错失之间,中国的命运会发生根本改变。
机遇,产生路径依赖。
转化与搁置之间,“小康”的实现能左右中国复兴。
拥抱机遇的底气——
中国实力为建成小康夯实地基
机遇,向来青睐有准备的人。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刻,10年“全面建设”的中国跨度,既令国际社会心生羡慕又倍感惊讶,也为下一步“全面建成”积蓄力量。
10年间,中国逐渐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引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国际专利申请量世界第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快转变;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走浩瀚太空,“中国实力”耀眼迸发。
10年间,依法治国步履铿锵。物权法、劳动合同法、村委会组织法等同人民群众关系密切草案一次次向全民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民生立法、开门立法、民主立法,被外界形容为“中国立法步入平民时代”。
10年间,文化市场繁荣活跃。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世界第一电视剧大国、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
10年间,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全免费,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养老保障网覆盖逾7亿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10年间,中国向美丽进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投资清洁能源力度世界最大;绿色GDP的政绩考核如火如荼,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稳步推进。
今天,即使一度唱衰中国的人也不禁慨叹:“世界其他国家必须重新评估这个新的经济超级大国。”
抢抓机遇的勇气——
中国改革为建成小康破除阻碍
机遇,是会溜走的,也是会被别人抢走的。
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这个世界还从未经历过一个拥有10亿级人口规模的大国如此快速的崛起,也因之“小康”成为有全球影响的大事件。
然而,目前的小康社会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很大、速度很快,但资源消耗过多、创新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民主法治建设不断进步,但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社会管理和民生建设还未能跟上。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就会白白浪费,等于拱手让与他人,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现代化也无法实现。解决发展带来的难题,要靠改革。
“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一定能在进一步改革中得到解决。对于今天要不要改革这一点,是不必争论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任剑涛说。
转化机遇的灵气——
中国智慧践行小康五大“新要求”
机遇,转化为现实需要苦干巧干。
按照十八大的新要求,中国需要在小康蓝图上涂上五笔重彩。
提笔经济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转笔民主法治: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行笔文化建设: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收笔人民生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和谐稳定……
按笔资源环境: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不过,妨碍蓝图实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依然存在。许多专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得不面对许多两难问题——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改革,不一定符合群众的眼前利益;有助于经济增长的改革,不一定有利于社会稳定;符合一部分人利益的改革,可能会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未解的难题,未竟的改革,既要大智大勇寻求突破,也要至纤至悉审慎从事,用改革转化中国战略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8年,形势逼人,时间紧迫。今后5年,中国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从而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正处于最有利的前进基地。”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说,“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现在已进入‘大本营’,目标遥遥在望,千万不能被眼前的困难遮蔽了视线,自乱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