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闪耀新亮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18日   第 05 版)

  勇往直前
  蒋跃新作(新华社发)

  齐分享
  蒋跃新作(新华社发)

  蒸蒸日上
  赵春青作(新华社发)

  群众诉求表达不能“短路”

  【报告摘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各方评说

  让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具体体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陕西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法院院长安东  

  ◎无论是具体民生事项,还是综合社会管理,都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激发公众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热情,让群众参与决策过程之中。只有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才能真正获得实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  

  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一是要健全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二是要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表达机制和保障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江西省湖口县监察局副局长钟礼勋  

  ◎维护群众权益关键在于正确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处理好党和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之间、党政部门及干部利益与群众利益之间、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之间、维护社会稳定与维护群众权益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以科学、民主、公正为原则,构建完善的利益调节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及权益保障机制。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蒋俊明  

  畅通群众利益协调保障渠道

  ◎要通过各种途径保证群众参与,畅通各种渠道,使群众基本的利益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迎生  

  ◎做好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百姓诉求渠道,既要搭建起有效的、畅通的信访平台,让老百姓有地方去说,又要提升信访系统人员的能力,培养一支政治上坚定、能做事、跟老百姓能沟通,给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干部队伍。

  ——河北邯郸市信访局副局长安凤玲  

  (万  千编辑整理)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报告摘要】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各方评说

  政府主导基本公共服务

  ◎要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同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家付  

  ◎今后,我们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尤其是对农村、西部地区、困难地区,要加大帮扶力度,要实现城乡统筹,让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也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  

  构建公共服务法律体系

  ◎对公共服务而言,有效的救济法律制度对保障公民所享有的公共服务权利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建议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权责,构建政府间公共服务权责明确的制度框架;制定公共服务基本法;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由不同层级法律、法规、规章共同构成的公共服务法律体系。

  ——福建君立律师事务所律师曹剑光  

  ◎有必要以法律的方式明确在国家层面上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标准、覆盖主体、经费使用和各级政府责任等。另外,考虑到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是未来趋势,政府购买服务方面的具体办法和规则也应当明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2012)》课题组成员吴莹

  2015年社区服务全覆盖

  ◎要加快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制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共享社区服务的措施,推广日间照料、“四点半”课堂、康复照料、慈善超市等特色服务,满足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殊需求和普通居民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要加快制定全国社区信息化政策意见和技术标准,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的“一网通”,完善“家庭眼”监护系统和“一键通”紧急求助系统等个人信息终端功能,做到社区服务管理的全方位、全天候和全覆盖。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  

  (本报记者  赵鹏飞编辑整理)

   

  怎样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报告摘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各方评说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提振实体经济中多渠道扩大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就业;进一步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帮助高校毕业生、转移就业农村劳动者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今后,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就业服务,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均等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  

  ◎要不断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不断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以创业带动就业。

  ——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杨子兴  

  既要增数量也要上质量

  ◎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目前的2.5亿农民工大多是普工,要让他们成长为技工,现实的选择是技能培训。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下决心走出一条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发展的就业新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杨志明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仅是设备技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农民工不能像以前一样只靠力气吃饭,更要学技术、懂技术、用技术。

  ——重庆建工第一市政工程公司路面处农工班班长康厚明  

  通过发展来拉动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途径要靠发展经济,要通过扩大经济规模和调整经济结构来扩大就业。要发挥劳动者、市场、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家付  

  ◎必须始终坚定一个信念:通过发展来拉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山东日照市委书记杨军  

  ◎要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尤其是把以创业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经济转型与保障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黑龙江省伊春市委书记王爱文 

  (本报记者  赵鹏飞编辑整理)

   

  收入再分配要“增低调高”

  【报告摘要】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各方评说

  发挥税收对再分配调节作用

  ◎目前我国的税收体制对二次收入的分配作用不明确。根据我的观察,高收入者在避税方面,手段很多,而中产和工薪阶层则在避税方面没有手段。中央此次提出要调节过高收入,正是要在二次收入分配方面有所动作。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林江  

  ◎推动税制改革,短期内,要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提高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的累进性;长期内,应适当降低间接税在税制结构中的比重,提高直接税的比重。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马涛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方面,主要通过所得税、遗产税、财产税、赠予税等税种的开设,为国民收入再分配提供财力支持。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鲍银胜  

  社保能促进再分配公平性

  ◎再分配的公平性尤其体现在社会保障问题上,应该向低收入、弱势群体提供更多保障,而我们现实中有一些“颠倒”,越是高收入、高地位,享受的社会保障越好。城乡对比,相对贫困的农民保障更低。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  

  ◎保障和改善民生,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公平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医疗等都是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福祉的问题,这些问题做好了,就能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乔庆梅  

  转移支付帮助低收入阶层

  ◎近年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不断完善,尤其是财力性转移支付的确立和完善,改变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前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一对一”谈判、“讨价还价”的财政管理体制模式,增强了财政管理体制的系统性、合理性,减少了地方补助数额确定过程中的随意性。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我们应加大对低收入阶层转移支付的力度,扩大转移支付的领域和规模,在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向低收入人群倾斜。

  ——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林双林  

  (本报记者  周小苑编辑整理)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社保体系

  【报告摘要】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各方评说

  社会保障要增强公平性

  ◎社会保障应该是一种普惠的制度安排和面向全民的公共产品。换言之,社会保障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每一个社会成员,不论民族、身份、职业、宗教信仰和居住地点,都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权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杨思斌  

  ◎增强公平性就是要实现各类群体的全覆盖,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增强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明确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的责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  

  ◎公平的社保制度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普惠性。二是统一性。三是可持续性。在三要素中,前两个解决的是当代人的横向公平问题,后一个解决的是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  

  适应参保人员流动性

  ◎社保必须主动适应参保人员流动性、就业多样性的特点,满足参保人便捷性的诉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除了庞大的农民工阶层,具有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也已成为一个特殊的“新阶层”,他们的养老保险同样存在转移接续的问题。如果流动人口被养老保险制度遗忘,那么在“全覆盖”中就会留下裂隙。所以,“适应流动性”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最高层次的纲领性文献中,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  

  保证社保制度可持续性

  ◎“保证可持续性”就是要在着力解决现实突出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实现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  

  ◎为了增强现有社保体系的可持续性,需要着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第一,防止地区之间的福利竞赛;第二,为实现精细管理提供人员、经费和技术保证,以巩固现有社保成果;第三,在欠发达地区,优先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增益产品的提供,而非快速推广社会保险;第四,推进财政改革,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与支出责任相匹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玲  

  (万  千编辑整理) 

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闪耀新亮点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