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不能忘却的

《新台湾丛刊》

本报记者 王连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14日   第 09 版)

  照片为《新台湾丛刊》封面。

  照片为《新台湾丛刊》封面。

  照片为《新台湾丛刊》封面。

  照片为《新台湾丛刊》封面。

  近日,在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纪念成立65周年活动上,台盟中央盟史研究委员会委员吴艺煤的一篇回忆文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采访中,吴艺煤向记者介绍了台盟早期刊物《新台湾丛刊》的创办过程及情况。

  香港出版

  1947年7月,参加台湾 “2·28”起义的爱国人士谢雪红、杨克煌、苏新、周明等人,经厦门、上海辗转抵达香港。当时中共上海局外县工委书记张执一,向谢雪红传达中共的决定:“飞英(谢雪红)在这里做对台湾人民公开的号召工作,在香港成立一个台湾组直接受中共上海局的领导”。

  谢雪红按照中共上海局的指示,积极联系在港民主人士,拜访民革创始人李济深、何香凝、陈其瑗、蔡廷锴等,得到他们的热情支持。李济深还向谢雪红等人建议,挽留正在香港活动的著名台籍人士丘念台等。谢雪红与民盟的庄希泉、刘雪渔以及一批台湾革命人士,共同组建了台湾问题研究会,探讨台湾时局,宣传大陆解放斗争形势。

  台湾问题研究会在中共的支持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帮助下,于1947年9月成立新台湾出版社,发行《新台湾丛刊》(简称《丛刊》)。杨克煌、苏新任编辑和主笔,出版社社址选在香港西营盘正街5号3楼,庄希泉、刘雪渔及周明等参加了丛刊工作。1947年11月12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正式成立,《丛刊》也因此成为台盟的机关刊物。

  密送台湾

  据创办并参与《丛刊》工作的苏新、周明回忆,庄希泉和夏衍二人对《丛刊》帮助很大。庄希泉将南洋陈嘉庚捐的2000港元交给《丛刊》作出版费,稿件夏衍都亲自看。

  《丛刊》通过各种渠道秘密传递到台湾,比如邮寄给台湾各企业、商社、机关等;通过进步学生和商人秘密携往台湾;与台湾地下党秘密联络,依靠地下党的力量向岛内民众散发。台湾地下党赞同《丛刊》的政治观点和革命理念,丛刊对台湾民众产生了积极影响。    

  《丛刊》反对台湾当局,主张台湾民主自治,使台湾民众产生共鸣,引起台当局的恐慌,下令严厉查禁《丛刊》。虽然如此,在港的台籍人士仍然通过各种渠道,使丛刊在岛内秘密传播。

  《丛刊》一共出版6期(不定期),到1949年3月结束了香港的工作,编辑人员全部到北京后正式停刊。

  《丛刊》是台盟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从《丛刊》的创办到台盟的创立,都得到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关怀和帮助,同时也得到爱国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的支持,更得到在祖国大陆的台籍进步人士和在台湾的中共地下党的积极响应。虽然台盟及《丛刊》在香港的活动仅两年左右,但这段时间的政治主张对台湾民众及海外华侨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澳门全城“疯”购物
台湾评出名牌文化活动
《新台湾丛刊》
蒋陵
“天鹅部队”凋零
鼎边锉(两岸小词典)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d.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