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择业的想象力

张悦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14日   第 06 版)

  我本不该成为社会学学者,我本应成为一名医生,因为我整个大家族都只有两个职业:医生和计算机工程师。从小到大我就认为天底下只有这两个职业是“有出路”的,而软科学,比如社会学,那简直就是失业的代名词啊!可以想象当时我转学社会学曾引起家族里怎样的担忧。其实不仅中国家庭偏爱应用科学,很多西方家庭也有非常实际的求学—就业观。比如先生小巴最近有个读政治学与经济学双学位的英国学生,因为经济学科目不及格数目太多,差点被学校开除,但好歹转为政治学单学位。虽然很不光彩,学生本人可高兴坏了,他说本来他就只对政治学感兴趣,经济学是当年家长出于就业考虑而强迫他加上的。

  这样的例子大概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在“饭碗”的框框下,把自己束缚在貌似“摸得着”的专业里。稳妥没有错,但是,套用社会学家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概念,我们大概也需要一种将日常经验与社会种种职业角色关联起来的思考方式,一种“择业的想象力”。比如当我发现原来社会学可以让一个人踏上政策讨论的舞台,参与工业标准的制定,进入文化艺术市场,甚至体育传媒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真正的天地比医院或软件公司要宽大多啦!

  大学本身对这种择业想象力的培养有直接关系。比如大部分来读社会学本科的学生,毕业之后都不会成为“社会学家”,绝大部分甚至都不会做和学术相关的工作。那他们在大学3年期间能学到什么对以后职场上有用的东西?莫非只是换一纸文凭么?

  我在肯特大学教社会学,最强调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他们都收获了怎样的“可转移技能”。比如,你知道社会学基本方法中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基本撰写方法其实是现代商界很受追捧的市场调查方法之一吗?而貌似枯燥的文献综述正是大多数咨询机构寻找的整合分析信息的技能。这不仅是简单地提高他们的就业率,而且能让他们在今后职场上遇到问题时,马上能找到自己已经驾驭的解决方法。

  绝大部分人都熟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但仍依赖于传统分科教学的高等教育,似乎需要对这条理论进行升级。我总结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逾”,即传授在某种领域的方法,不如传授这个领域的方法如何能移嫁到不同领域上。这大概是教育“逾越”性最简朴的一层意思吧。

  当然,择业的想象力也需要从另一种角度考虑就业。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我问我的学生为什么会选择学社会学,除了有学生回答这是自己的兴趣、长项之外,还有一个小女孩说:“其实我真不知道将来我一定会做什么,所以我选择了社会学,因为它把我未来的路留得宽宽的,从这里我可以转向任何我想去的地方。”这个回答让我觉得既现实又智慧。的确,十七八岁,人生刚刚开始,也许比撞对专业更重要的,是把通向未来的门径拓宽。

  (寄自英国)  

择业的想象力
“弃考留学”为哪般?(新闻追踪)
先博后专的罗家伦(百年留学)
郭醒乙的视觉界面设计师之路(留学素描)
英国扩大留学生面签范围
称未设学生签证数量上限
责编:赵晓霞 邮箱:haiwaixuez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