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一手抓人才集聚 一手抓产业发展

价值洼地变人才福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14日   第 11 版)

  潮涌珠江,百舸争流,人才蔚则事业兴。人才争夺战的成败,足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命运。在产业转型升级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一场场争夺高端人才的“战争”早已悄然打响。

  近年来,人才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把人才发展纳入中长期战略规划,意欲在这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与其他先发制造业城市一样,广东中山在经历2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依靠人口和土地红利的发展模式已疲态尽显。要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升级,人才强市已代替自然禀赋,成为必然选择。

  “我们在人才引进问题上要有如鲠在喉、如芒在背的紧迫感,”中山市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说。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由依赖资本投入转向资本与人才投入并重、由招商引资为主转向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已成为中山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由路径。

  由于房价等比较合理,中山已成为珠三角西岸的价值洼地,现在,这个价值洼地吹响了变身人才福地的“冲锋号”。

  去年10月,中山市召开首次人才工作会议并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一批重点企业和顶尖专家获得总额2650万元的奖励,彰显了中山“万金奖骐骥”的气魄和决心。

  为此,薛晓峰指出,人才发展必须以超前眼光来谋划,当前正是实现人才工作新突破的最佳时机,必须从政策、投入、机制、渠道上破阵突围,把处在蓄势转型、跨越崛起关键阶段的中山打造成“聚才盆”,为优秀人才搭好梯子,筑好舞台。

  你追我赶,

  各路诸侯重金揽英才

  二十年前抢政策,十年前抢资金。时间驶入2010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人才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2010年6月,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

  此《纲要》一出,各省、区、市陆续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人才强市、人才强省,已成举国共识。珠三角各地市也纷纷推出“人才强市”战略,希望在这场新的战役中抢占先机。

  2011年1月,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人才是强省之基、富民之本、发展之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结构优、善于科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既是当务之急,又是百年大计”。

  2011年4月,东莞市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4份人才新政,首提实施“人才东莞”战略。该市设立50亿元专项资金,启动“十百千万人才计划”。对引进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领军人才,市财政给予一次性最高500万元的资助。其目标之明确,实施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同年5月,惠州市宣布出台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人才引领”工程: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98万人,人才贡献率达到35%,到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19万人、人才贡献率达到40%的人才工作宏伟目标。

  同年8月,深圳市提出,力争经过10年努力,逐步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把深圳打造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创新活力、最优创新环境、最具国际氛围的人才“宜聚”城市之一……你追我赶,各地重金揽英才之势已然形成。

  万金奖骐骥,

  中山打造人才福地

  改革开放以来,地处珠江西岸的中山市依靠其活跃的民营经济,赢得了“广东四小虎”美誉,多年经济总量保持全省第五。

  作为只占全省土地面积3%的城市,中山在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已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其优势?中山应如何在转型升级中保持竞争力?

  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要求面前,中山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从去年3月开始,中山就在全市展开深入调研,制定了中山人才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首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中山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人才总量达到68万,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1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1%,谋求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幸福蜕变。

  2011年10月17日,中山市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在全市首次人才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山要在新一轮激烈竞争中扭转‘标兵已经走远、追兵正临城下’的局面,人才工作是关键。”

  当天,以华帝、棕榈园林、明阳风电为代表的一批顶尖人才获得首届突出贡献奖、重才爱才奖和创新科研团队,单项奖最高额分别达到800万元、5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总额达到2650万元,其规模和力度在全省地级市中可谓绝无仅有。中山实现依靠人才实现跨越崛起的号角就此吹响。

  “古有‘千金买马骨’,如今我们‘万金奖骐骥’。”薛晓峰说,这是中山市向全社会四面八方的人才发出的强烈的信号:中山必将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博大的胸襟、更积极的姿态走“人才强市”之路。

  “目标是把中山建设为珠三角西岸的产业高地、人才福地。”《纲要》提出,通过十项重大人才工程,至2015年,中山市人才总量从2010年的43.5万人增至54.5万人;2020年,人才总量达68万人,2011年起的5年内,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组建科研团队,获市有关部门核准,将予100万—1000万元资助。

  同时,海外人才的引进更是“大手笔”。《纲要》提出,经中山市认定评审,由海外人才创办的符合中山产业导向、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可享受“5个100”优惠政策。包括最高10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最高100万元的贷款贴息扶持、100万-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免租工作场所、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助。

  要素凝聚,

  为高端人才搭舞台

  俗语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人才流动也自有其规律可循:哪里的环境好,哪里的机会多,人才就会往哪里流动。

  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才强市”战略之前,已开始了打造创业创新平台,优化环境,吸引人才的一系列布局,努力使中山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一方热土和福地。

  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山市提出“三个一百战略”,“一个平台两个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主导产业,并正在大力发展风电、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型新兴产业。

  2011年3月,中山市政府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合作恳谈会,共计签署了1700亿元的合作协议,其中包括翠亨新区、中海油新能源、中山新能源商用汽车及锂电池生产、中船中山船舶海洋工程基地等项目,创下了历届招商之最。今年3月,中山市再度与央企举行合作恳谈会,华润集团、中国医药、中铁大桥局等8家央企与中山签下了战略合作协议。

  有评论者认为:“这些项目主要是带动性强、支撑作用明显的产业项目,涉及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充分体现了中山加快经济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的要求,对我市聚集发展要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归。薛晓峰说:“我们的思路就是一手抓人才集聚,以人才集聚推动产业发展;一手抓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集聚,走出一条以人才促产业、以产业聚人才,人才与产业同步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随着中海油、中国船舶、中国中铁、中信集团、中冶置业等一批“中字号”企业投资或增资中山,中山经济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提升,这对中山市的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引进留住人才,不光要在硬件上下工夫,更要注重软环境。随着《纲要》的深化,中山市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和人才服务管理平台也在搭建之中,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安居落户、配偶安置、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和文化需求的一系列工程也在搭建之中。薛晓峰强调:“要把‘飞鸽牌’人才培养成扎根中山的‘永久牌’人才。”

  

价值洼地变人才福地
公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