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做“洋”学生的倾听者

陈 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10日   第 05 版)

  有着海外教学经验的刘世敏教授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10年前,她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工作两年后回国,成为对外经贸大学的一名老师,现为国际商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副主任。除了教授本科生、研究生、MBA课程外,她还同时为国际MBA、通识本科(IUP)等项目的留学生授课。

  有趣的体验式学习

  在为国际MBA开设的管理与组织行为课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组成跨文化团队,针对企业中的管理问题进行实地案例调研。团队成员共同研究选题并进行深入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使留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而且提升了他们的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每学期末,刘世敏都会鼓励学生在课上进行案例展示。一次,一个调研美国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团队在进行案例汇报的过程中,把该公司CEO邀请到现场交流沟通,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带来了一个惊喜。

  点燃反思之灯

  刘世敏经常让学生写反思报告。她要求学生每节课后就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写一篇听课反思,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好做相应的教学调整,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刚开始,刘世敏以为这种课后反思会给学生带来负担,要求学生一学期只写5次报告,后来她惊喜地发现学生十分喜欢这份作业。她说:“大家每节课后都会自觉写反思,发到我的邮箱,所以每周我都要回复几十封邮件,给学生反馈。”

  做学生的倾听者

  “一个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辅导师。因此,老师要善于做倾听者,用心去了解他们的困惑。”

  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刘世敏还得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留学生是她办公室的常客。一次,一个女生找到刘世敏,说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做团队课题,想自己独自完成。在交谈的过程中,刘世敏发现这个学生性格比较自我、缺乏团队意识。“团队学习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刘世敏告诉那个女生。后来,这个女生终于同意回到她所在的团队,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自身的性格问题,屡屡与团队中的其他同学产生冲突。这个团队的同学找到刘世敏,希望能将这名女生调离他们的团队。在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后,刘世敏建议他们诚恳地沟通,并告诉他们:“逃避冲突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多元文化的团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你们要在冲突中学习和成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令她欣慰的是,学期末这个团队出色地完成了课题研究,团队建设也卓有成效。

  中外一家人

  课下,刘世敏和她的“洋”学生们一直保持着朋友般的关系。“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对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兄弟,”刘世敏回忆道,“亚洲的学生一般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可是他们居然千里迢迢从家里给我带了份大礼。”原来,这对兄弟家开了家蛋糕店,他们的母亲为了感谢老师,亲自做了一个巧克力大蛋糕,让兄弟俩假期结束后返校时带到北京。

  刘世敏给留学生授课已有6年多了,许多教过的学生选择留在中国继续发展。不论这些学生从事哪一行,在哪个城市工作,他们总是忘不了她,时不时还会回到对外经贸大学来看看这位亲切的女教授。

各地海选“发音人”
方言也建“博物馆”
形象、想象、抽象(汉语教室)
方言可为学汉语增趣儿(点点滴滴)
做“洋”学生的倾听者
里士满的雪
法国留尼汪科教展
中国算盘成主角
秋天
游七彩云南
责编:刘 菲 邮箱:haiwaibanliu@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