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07日 星期五

触摸纤维上的艺术(风尚)

王慧丽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07日   第 08 版)

  图为双年展展馆一角

  “这是小时候放学路上的风景,夕阳的余晖洒在草地上,微风吹拂,草叶上泛着金色的光。作品运用了刺绣和水墨技艺。”不久前,在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展馆内,来自韩国的艺术家张英兰正在向观众介绍她的作品《日落》。

  亲切可感的纤维艺术

  纤维艺术对于许多人来说,还稍显陌生。它是艺术家们用棉麻、化纤、纱线、羊毛、丝绢、蜡染、手工染色面料等纤维材料为原料,制作成平面性、浮雕式壁挂,立体性、装置性软雕塑以及环境与纤维互动的陈设性作品,以展示独特视觉美和触觉美。这门独特的艺术使我们司空见惯的纤维材料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纤维艺术学科起步较晚,却发展飞速。一方面因为我国的纤维艺术尤其是丝织艺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使纤维艺术有着明显的民族、地域特色。

  如今年双年展上被评为金奖的作品《荷韵》,创作者为中国艺术家洪兴宇和丁剑欣。作品运用了刺绣和喷绘相结合的手法,被专家认为是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纤维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在于它的大俗大雅。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可以贡献给社会的纤维艺术作品。它有着非常深厚而广阔的群众基础和现实基础,同时它的美又不亚于任何一个艺术流派。”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在谈到纤维艺术的发展时说。

  据了解,本届双年展展出的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件作品中,非专业纤维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占20%左右,这些作品均出自跨界艺术家、民间艺人之手,充分展现了纤维艺术雅俗共赏的特点。

  为传统工艺打开一扇窗

  曾经诞生了近代中国第一家纱厂、第一所纺织学校的江苏南通,今冬成为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举办地。

  南通是中国的纺织之乡,有近千年的植棉历史和纺织传统,蓝印花布、刺绣、扎染、缂丝等众多民间传统纤维技艺名扬海内外。不过,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南通的纺织工业曾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南通民间工艺既需要传承和保护,也需要相应的创新和开发,更需要新型人才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南通市副市长朱晋表示。“我们希望这次双年展的举办,能加快近代工业遗存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让民间艺术走下去、走出去。”朱晋说。

  国际化、时尚化的纤维艺术,正悄悄“拨动”着中国产业转型和观念更新之弦。将传统工艺和大众需求、相关产业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商品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许多民间工艺的现代出路。正如波兰艺术家爱娃在本届双年展开幕式上所说,艺术是人创造的,同时也是为人服务的。民间工艺只有融入人们的生活,才能一直走下去。

  “很多纤维艺术作品都可以转化为能够批量生产的产品,其欣赏性和实用性并重的特点产生了许多从展品到产品的实例,很多艺术作品转变成产品之后销量很好,蕴藏着很大的经济价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说。

欧洲大师级电影中国玩线上(聚焦)
网络小说“物美价廉” 频频“触电”喜忧参半(观察)
蔡国强华盛顿“炸”出“黑色圣诞树”
选秀节目比“谁更惨”?(碰撞)
拾遗
触摸纤维上的艺术(风尚)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gmail.com